近年来,陇南市两级法院积极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深入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诉讼服务水平全方位提升,跑出了司法为民加速度。今年以来,陇南法院一站式质效评估持续走在全省法院前列,陇南中院在5月、6月连续排名全国中级法院第一位。
科技赋能 诉讼服务“指尖办理”
今年7月份,文县法院在审理一起租赁合同纠纷案时,因被告在新疆务工不能到法院参与诉讼,办案法官为方便当事人诉讼,通过“陇南云上共享法庭”中的“线上调解”程序审理,双方当事人在法官主持下在网上见面,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很快达成调解协议,并通过在线支付方式履行了租赁费。
针对陇南地区山大沟深、群众诉讼成本高的问题,陇南中院研发“陇南云上共享法庭”智慧平台,群众扫码即可享受全方位的诉讼服务,被群众称为“指尖上的法庭”。自“云上共享法庭”上线以来,累计线上咨询案件300余件、立案1600余件、调解5200余件,目前访问量达到20000余次,智慧平台获评全国法院“2023年度数字法院典型案例”。
多元共治,矛盾纠纷“前端化解”
今年7月,在宕昌县法院审理的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中,被告人李某向宕昌县信用社贷款44万元,未能如期偿还。宕昌法院联合银保监会采用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由法官与调解员共同为双方当事人释法析理,使该案成功调解并当日履行完毕。
近年来,陇南中院聚焦重点行业领域,联合银保监会等17家单位,制定了涉金融等12大领域纠纷在线对接工作机制,推动全市298家基层治理单位、275家特邀调解组织、392名特邀调解员入驻法院诉前调解平台,出台《关于加强诉调对接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指导意见》,与同级综治中心建立诉调对接工作机制,派出专业法官对综治中心干部、网格员、调解员进行常态化业务指导,形成了协调联动、便捷高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多渠道解纷体系。
夯实基础,法庭办案“三多三少”
今年6月,原告王某因与被告蒙某之间的婚约财产纠纷,诉至武都区法院坪垭法庭。法官通过《诉前保全提示卡》告知原告诉前保全的程序规定和“以保促调、以保促执”的作用,王某提供担保后申请了诉前保全。当被告蒙某知道自己银行账户被法院依法冻结后,则主动配合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诉前调解协议,并进行司法确认,被告及时履行了给付义务。
近年来,全市40个基层人民法庭融入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基层治理体系,打造了宕昌县南阳“四无”法庭、康县阳坝“茶园法庭”、西和县仇池“矿业巡回法庭”、礼县“家事审判法庭”等一批特色法庭,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两当县法院“民事直说+诉源治理”经验做法被评为全国法院十大最具特色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
今年以来,全市人民法庭共审结案件4768件,占全市一审民商事案件59.88%,其中调撤案件2850件,调撤率57.06%,简易程序的适用率88.45%,执行案件2482件,执行到位6000余万元,整体呈现调解多、判决少,适用简易程序多、适用普通程序少,服判息诉率高、涉诉信访少的“三多三少”运行态势。
创新机制 一体推进“三源治理”
今年7月,康县法院受理的一起申请强制执行劳动仲裁裁决案,申请执行人因务工受伤,生活雪上加霜,被执行人因垫资施工资金紧张,法院启动执行前和解程序,促使双方在执行立案前即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分期支付赔偿款。
为统筹推进诉源、执源、访源“三源治理”,陇南中院会同检察、司法行政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诉前化解行政争议机制实施方案》,推动形成了诉前化解行政争议新机制。上半年,全市法院受理行政一审案件同比下降39.34%,上诉案件数同比下降71.70%,调解率同比提升17.44%,总体呈“两降一升”的良好态势。
与此同时,陇南中院出台《关于加强执源治理的二十条措施》,以“六用并进”措施引导被执行人从“要我履行”到“我要履行”的转变。上半年,全市法院执行案件6825件,同比下降10.54%,执源治理初见成效。深入践行“浦江经验”,总结提炼“5+5”信访工作机制,用心用力解决信访诉求。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曹治)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