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肃南法院皇城法庭双语审判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凯英
今年以来,肃南县法院紧扣全县“高质量发展建设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区”主题,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找准司法服务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将皇城法庭倾力打造成双语特色法庭,进一步加大牧民群众之间矛盾纠纷的化解力度,为全镇民族团结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构建双语服务机制
双语审判、调解是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保障。肃南法院选出精通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的裕固族法官1人、藏族书记员1人、蒙古族法警1人派驻皇城法庭。3名干警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熟练运用本民族善良风俗习惯,促成多起矛盾纠纷化解。
王某与安某系某村村民,2023年6月11日,安某看到王某的黄牛在自己承包的村集体草场吃草,遂要求王某尽快处理。次日,安某发现王某的牛依旧在其草场吃草,遂将王某的牛驱离。当天中午,王某发现有一头牛后腿骨折,经治疗无法康复后为降低损失以4000元的价格将牛出售。王某认为,安某暴力驱赶导致牛腿骨折,故向法庭提起诉讼,要求安某赔偿其各项损失合计38070元。安某认为其驱赶黄牛时并没有造成牛腿骨折而拒绝赔偿任何损失,反而要求王某赔偿其草场的损失。案件受理后,皇城法庭庭长多次带领法庭人员驱车前往当事人家里,用汉语、裕固语交流沟通,释法说理。后又把双方当事人召集至法庭,并邀请村支书、包村干部、村里有威望的老人、人民调解员一同再次做诉前调解工作。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原被告深受感动,同意接受调解,一起纠纷得到妥善化解。
大力培养双语法官
近年来,皇城法庭把运用好、实践好双语审判作为考评法官干警业务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狠抓双语庭审、双语翻译、法治宣传内容翻译等工作,把双语工作贯穿到审判执行各环节全过程,切实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在安甲、安乙与某保险公司诉讼纠纷中,法庭依法做出判决后,因裕固族没有文字,不能制作裕固族文字判决书,法官遂对安甲、安乙将汉语判决书逐句现场翻译,双方当事人当庭认可签字。事后,安甲、安乙专程到法庭表示感谢。
为了更好服务少数民族群众诉讼,皇城法庭同时也注重在聘用法警、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时寻找掌握双语的人才。截至目前,有在册的通晓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的人民陪审员3人、人民调解员6人。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为保障少数民族群众享受高效快捷的便民服务,确保“石榴籽”双语法庭的建设,肃南县法院创新和发展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对皇城法庭软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了审判区、办公区、生活区的分离,开辟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建设宣传专栏。
同时,加大对数字法院的改造力度,目前可实现远程立案、远程调解等功能,可通过科技法庭实现网上庭审直播,硬件设施的提升,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司法服务的新期盼。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