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曹治 通讯员 李英)近日,文县人民法院金融审判团队成功化解了14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既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又促进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为构建和谐稳定的金融秩序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在审理上精研判
今年9月,中国某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文县支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将周某某等人起诉至文县法院。受理案件后,金融审判团队第一时间电话联系双方当事人沟通协商,初步掌握被告逾期还款的原因及实际经济状况。经了解发现,以上14起案件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每个案件标的额均在10万元左右,金额相对较小,逾期时间也较短,且借款人大多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户,甚至有部分借款人不识字,作为被告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聘请律师或者咨询专业人员指导其参与诉讼,因此调解是最适宜也是最快捷化解纠纷的方式。
在沟通上下功夫
在当事人达成初步调解意向的前提下,为了解更多案件信息,承办法官还进村入户,主动上门积极向当事人释法说理,向其释明拒不还款的后果以及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和执行程序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强化借款人的诚信意识,劝导他们主动履行还款义务,同时向中国某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文县支行说明借款人逾期还款的客观原因,引导双方理性对待纠纷,为进一步的调解工作打好基础。
在调解上花心思
调解过程中,金融审判团队注重工作方式方法,耐心细致地向每个当事人对银行计算的逾期利息、复利、罚息等方面存在的疑问进行答疑解惑。为了方便在外地务工的当事人能及时参与调解,金融审判团队充分运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和微信群“线上”组织调解,为了不耽误当事人白天干活的时间,在征求原告同意后,团队全体成员牺牲休息时间,利用周末和晚间,抓住调解契机奋力做好双方工作,在依法调解、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当事人采取相应的调解策略,以人性化的服务努力争取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确保调解工作取得实效。
对于一次性偿还确有困难的被告人,建议其与银行达成分期还款协议。对老、弱、病、残的被告人,建议银行理解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根据其还款能力给予适当宽限,可以同意其先偿还借款本金,适当延长对利息的偿还期限。最终,12案被告与中国某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文县支行达成了调解协议;2案被告及时履行了还款义务,中国某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文县支行遂撤回了起诉,案件调撤率达100%。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