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12月13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法院发布了6个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发展典型案例。据悉,这6个典型案例是全省法院在“万名干警联万企”行动、保护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执行案件和破产案件办理中,主动作为、积极服务,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的典型做法,旨在引导全省法院进一步提能力、转作风、抓落实,扎实推进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努力为企业家干事创业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营造更加公平、公正、快捷、高效、优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案例一:天水某电子科技公司解除被冻结财产账户案
【基本案情】
今年6月27日,在开展“万名干警联万企”行动中,天水中院联系的企业——天水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电子科技公司)反映,在长沙市岳麓区法院受理的一起经济纠纷案件中,某电子科技公司作为被保全人,其名下的若干银行账户被依法冻结,导致企业生产交货无法正常进行,员工工资无法正常发放,银行贷款无法按时支付,公司生产经营严重受阻。经了解,某电子科技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战略新兴企业,其计划在2024年底申报科创版上市,该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此次在长沙市岳麓区法院涉诉被保全是因为三年疫情和中美芯片贸易战的影响下延迟上市所致。
经天水中院协调,岳麓区法院积极向申请人做好释明工作,在保障申请人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申请人同意将已冻结的分散在9个账户内的某电子科技公司存款800余万元全部归集在一个账户内,对其余账户由天水中院协助配合实施解除冻结措施。6月30日下午,某电子科技公司被冻结的8个账户全部解除冻结,公司运转经营转入正常轨道。
【典型意义】
天水中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帮助企业防风险、解难题、稳经营,为天水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推动老工业基地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高质量司法服务。在开展“万名干警联万企”行动中,天水中院了解到联系企业账户被冻结,导致生产经营活动不能顺利进行,遂与相关法院积极协调,帮助企业恢复正常经营。该案的迅速解决,既化解了企业合同违约风险,稳定了职工队伍,维护了企业征信,切实保障了企业正常经营运转,又为企业上市之路清除了阻碍。该案的解决方案既符合法律规定,又符合善意文明执行理念,两地法院协同作战,高效快速为企业解决困难,充分体现了司法机关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担当和作为。
案例二:七里河区人民法院解决某电力科技公司历史遗留问题案
【基本案情】
今年3月24日,七里河区法院领导走访某电力科技公司,该公司反映存在一笔保证金挂账长达二十年的问题,该笔资金在上级单位内部审计、巡查中作为遗留审计问题多次被要求整改,但是因涉及部门多、时间跨度长而长期无法解决,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绩效造成较大影响。七里河区人民法院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营商办、执行局和档案室等多部门联动,追根溯源,详细查阅2003年至2009年期间的案件相关资料,询问经办人具体情况,与执行局、财务室研究合法合规的解决方案,形成书面处理意见提交院党组会专题研究,拟定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特事特办的合理措施。2023年8月30日向该公司划拨了剩余二十三万元保证金,并提供执行情况说明以完备财务手续,彻底地解决了困扰企业二十多年的财务、审计问题。
【典型意义】
“万名干警联万企”行动是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帮助企业防范化解法律风险,助力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抓手。七里河区人民法院在解决某电力科技公司历史遗留问题案中,从走进企业到款项到账,困扰企业近二十年的问题在五个月内得以化解,极大提高了市场主体对人民法院工作认可度,尤其是对甘肃法院“万名干警联万企”行动的认同感。
案例三:甘肃某电梯有限公司与临泽县住房保障服务中心、临泽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买卖合同纠纷案
【基本案情】
甘肃某电梯有限公司与临泽县房产管理局签订订货合同一份,合同约定甘肃某电梯有限公司为临泽县房产管理局供应防盗门及单元防盗门共计100樘,合同价款为127600元。合同履行完毕后临泽县房产管理局分次给付防盗门款65700元,尚欠61900元未付。临泽县房管局在2019年因机构改革,更名为临泽县住房保障服务中心,为事业单位法人,开办资金5万元,其上级单位为临泽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临泽县住房保障服务中心无独立财务,无法付款。甘州区人民法院立案后,借助“万名干警联万企”以及“房地产与建筑企业包抓联”活动的契机,在办案过程中前后十余次对相关企业进行走访联系,最终经依法审理,判决由临泽县住房保障服务中心支付甘肃某电梯有限公司货款61900元,临泽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上述款项承担补充责任,宣判后各方当事人均未提出上诉。
【典型意义】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该案涉及行政机关、多个企业,案件直接关乎企业合法权益,案件办理的社会效果更关系到行政机关的公信力。甘肃某电梯有限公司作为中小微民营企业对人民法院在本案中能否保持中立存在质疑,担心案涉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会拉偏架、和稀泥。甘州区人民法院将走访联系和协调调解作为化解“心结”的重要手段,督促行政机关积极履行生效判决,维护行政机关的诚信形象,得到了各方当事人的信任,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案例四:中国某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与甘肃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借款合同纠纷系列执行案
【基本案情】
2001年至2004年,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兰州城关支行及永登县支行与甘肃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分别签订借款合同,借款金额共计1.18亿元。后甘肃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被三家银行起诉,法院判决前者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因债权多次转让、资产多次拍卖和变卖无人竞买,抵押酒店部分房间被个人或公司占用,楼内设施年久失修严重老化。兰铁中院执行人员不断寻找平衡各方当事人利益的最优解决方案,不厌其烦地召集当事人协商处置方案,在既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又能够使房产得以盘活和交付的情况下,认真释法明理,坚持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善意化解分歧,有针对性采取并购重组、扶持发展、转让出售等多种形式盘活房产价值,实现有效利用。通过执行人员不懈的坚持和耐心细致的工作,债权人胜诉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以物抵债的酒店顺利移交给各申请执行人。
【典型意义】
兰铁中院始终坚持服务中心大局,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理念,将具体案件的执行与扎实做好稳金融工作、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着力营造安商惠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结合起来,以司法之力履行维护金融稳定与优化营商环境的政治责任,促进执行工作与优化营商环境深度融合,实现执行质效与优化营商环境成效同向发展。该案执行标的涉及债权人多、执行法院多、案外人多等问题,为平衡各方利益,实质化解矛盾纠纷,执行人员摒弃就案办案思维,从企业发展方面提出了并购重组方案,从维护债权人利益角度提出了转让出售方案,从善意文明执行的理念出发,用活用足了执行措施,最终得到各方当事人一致认可,盘活了房产价值,圆满执结这起积案,实现了案结事了,以能动司法展现了人民法院的担当作为。
案例五:甘肃某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预重整案。
【基本案情】
甘肃某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股份制民营企业,该公司产业规模庞大在全国同行业占有重要地位。该药业公司有186个药品批准文号,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凝结着当地人民的情结。由于受经济环境和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等因素影响,公司经营出现困难,并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该公司债权人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定西中院受理后,启动府院联动机制,通过专班研讨对该公司重整价值和可行性评估。创新探索采用由行政机关专家、债务人、债权人组成多主体评审委员会选任预重整投资人,对降低重整成本、提高重整成功率提出工作方案,召集债务人及其主要债权人听证会议。11月3日,管理人正式与投资人签订了预重整投资协议,该案仅用65天即完成预重整全部工作。
【典型意义】
定西中院针对具有重整价值的企业,通过“竞争选任”的管理人选任方式,竞争选拔出具有实力的临时管理人,在法院的监督指导下,引导和辅助与利益相关主体积极开展协商谈判,推动各方主体在相对自由、平等、客观的状态下对企业估值,使企业在正常的市场机制下确定合理偿债方案和企业定价,形成可行的重整计划草案。通过重整程序中的债权债务清理、债权人会议、债权人表决等工作提前到破产案件审理时破产重整程序之前,从而大幅缩短了破产重整程序的时间。该案顺利开展是定西中院充分发挥“府院联动机制”的成果,不仅对企业尽早拯救具有积极意义,更是我省法院优化营商环境的一次生动实践,为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化解药企领域破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
案例六:永昌某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破产案
【基本案情】
永昌某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3月,是一家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咨询,农业项目投资,货物仓储等业务的公司,注册资本3420万元。企业成立后,逐步形成了年产2.2万吨麦芽的产能,并于2009年10月投产。2017年,受市场影响等逐步陷入经营困境,最终资不抵债。2023年4月3日,金昌中院受理该公司破产清算申请,并指定甘肃合睿律师事务所担任管理人。金昌中院受理案件后,决定适用简易快速审理程序,并同步开展指定管理人的准备工作。同时加大拍卖资产宣传力度,拓宽资产处置信息发布渠道,最大限度扩大潜在竞拍人范围。2023年6月23日,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建筑物、机器设备、库存货物及办公用品等资产经过29轮竞价,最终以溢价拍得568万元。
【典型意义】
该起案件是金昌中院适用简易程序快速审理破产案件的典型案例。在案件的办理中,破产合议庭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快速审理,优化管理人选任方式、简化办案流程、高效灵活处置破产财产。该案自立案至终结破产程序仅用时88天,实现了破产财产处置效率和质量的双赢,有效盘活破产企业的优质资源,最大程度保障了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本案通过适用简易破产程序降低了企业破产产生的费用,对小微企业低成本、高效率退出市场提供了有益探索。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