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昌市两级法院摒弃“坐堂问案”的旧习,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通过“马锡五审判方式”,用最优质量、最高效率处理案件,力求“化解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2023年1至8月,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10261件,同比下降6.84%。
引进来:依靠群众,诉调对接源头化解纠纷
群策群力增添法治温度,形成开放共享、多元共治工作格局。邀请村干部、退休法官、行业组织等积极参与、携手诉前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弥合司法专业性与人民性的差距,将民俗文化、乡土礼仪与法律巧妙融入修复已经受损的社会关系。永昌县、金川区法院聘请19名调解员入驻诉服中心、人民法庭开展诉前调解工作。
不断完善“法院+社会各界”多元化解格局,持续增强多元共治联调力量,先后与工会、金融、工商联、妇联等单位建立覆盖全市的“法院+ ”在线联动、梯次解纷机制,聘请20名金融、婚姻家事特邀调解员,参与纠纷化解。
对于“钉子案”“骨头案”着力发挥联动调解优势,在一起一次性工亡案件中,金川区法院主动适用“人民法院+劳动人事”纠纷联动化解机制,会同金昌市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做好政策解释、情绪疏导、协调化解等工作,最终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今年1至8月,全市法院诉前调解矛盾纠纷3851件,调解成功2764件。
走出去:调查研究,巡回审判就地化解纠纷
“法官必须依靠民意、依靠调查研究的材料进行审判,纠正以往坐在家里死啃条文的习惯。”金昌法院传承和发扬马锡五式审判方式,深入案发地调查研究,将庭审搬到群众家门口,搬进田间地头就地巡回审判,打破司法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隔阂,循循善诱讲明事理,面面俱到甄别诉讼目的,运用穿透式思维通过由浅入深的民主对话机制,将普法宣传、法治讲授巧妙融入庭审前、庭审后、宣判时的各个环节,依法释疑,以理劝息,实现案结事了。
邻里纠纷是基层法庭最常见的案件之一,其纠纷标的额通常不大,但双方当事人往往深存积怨,处理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永昌县清河法庭对涉邻里纠纷案件制定审理必巡回的办案制度,上门入户,并邀请村委会工作人员、乡里长辈等旁听庭审,在保证办案质量的同时进行有效的法治宣传,不断提升辖区群众的法律意识。2023年上半年,清河法庭处理各类涉邻里纠纷案件26件,其中,调解、撤诉20件,判决6件,当事人均服判息诉,达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见习记者 鲜晓苏 通讯员 厍运香)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