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法庭”释放强基“大能量”
——张掖法院深入推进人民法庭建设工作纪实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萍
基层人民法庭处在司法为民最前沿,是人民法院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
“种子法庭”“马背法庭”“薯草法庭”……近年来,张掖市两级法院结合辖区特色,培育和创建了一系列特色品牌法庭,逐步实行了“基础功能+特色亮点”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激发了人民法庭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的新效能,为实现乡村振兴厚植法治土壤、注入司法肥料。
延伸司法服务触角
发挥人民法庭 “最后一公里”作用
手续简单、不拘形式、调判结合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点。
“听说打官司费时费力,没想到我的事儿才4天村上就调解完了,还不用交诉讼费”“有事耽搁回不去,结果事情通过手机视频就能调解,连路费带诉讼费省了一千多”。近日,村民李某和张某收到了西郊法庭电子送达的司法确认民事裁定书,为办案效率点赞。
记者了解到,在基层人民法庭建立一站式诉讼服务站,在有条件的人民法庭设立自助诉讼服务设备,完善人民法庭诉讼服务设施,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法律咨询、诉前调解、登记立案等诉讼服务。目前,全市17个实际运行的基层人民法庭“一站式”诉讼服务站建成率达到75%以上。
2023年1至9月,全市人民法庭共受理各类案件5440件,审结4776件,结案率为87.8,占全市基层法院民商事案件总数的24.35%。
不仅如此,为更好地护航地方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司法链融入产业链,人民法庭依托特色农业、农产品,红色旅游资源,创建“种子法庭”“马背法庭”“红色法庭”“枣乡法庭”“土地法庭”“薯草法庭”等特色法庭10个。充分践行人民法庭就地立案、就地调解、就地审理、就地执行的新时代“马锡五人民法庭”新模式,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切实发挥人民法庭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桥梁作用。
多元解纷促和谐
把人民法庭打造成解纷“前哨”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两家为了一只‘小鸡’大打出手真是不值。”近日,高台县人民法院南华法庭联合骆驼城镇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新建村村委会,通过“一庭三所+”多元解纷工作机制成功化解一起因“小鸡”闹出的邻里纠纷后,一方当事人说道。
据了解,周某与吴某系同社村民,因吴某怀疑其养殖的一只鸡在周某家中,后双方发生争吵并两次相互撕扯殴打,致使两人受伤住院。最终,双方在法官及调解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达成赔偿协议,周某出具了谅解书,吴某出具了保证书,南华法庭对上述协议予以司法确认。至此,因“一只鸡”而引发的邻里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近年来,张掖市两级法院充分发挥“小法庭”的“大作用”,用足用好专业化司法资源,推行“家门口”司法服务,采取诉前调解、多元化解、强制执行指导等司法服务,形成了纵向到村社、横向覆盖各行业的工作格局。
法治触角助治理
为“法治乡村”盛开施足肥料
“法官,马上就开始准备春耕了,案子能够快速解决我们就放心了。”
“法官,没想到你们在我们家门口巡回办案,真的很方便。”
……
今年春节假期过后,山丹县人民法院“薯草法庭”干警背着国徽,抱着卷宗,前往位奇镇某村对一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进行巡回审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记者了解到,张掖市法院立足审判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示范引领功能,通过公开宣判、以案说法、巡回审判、送法下乡等方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培育基层社会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
同时,张掖法院通过车载法庭、巡回法庭等形式,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就地立案、就地审判、就地调解、就地执行,提供优质便捷司法服务,把庭审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公开课,起到巡回审理一案、普法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今年1至9月共组织开展巡回审判268次,让司法更加便利人民、贴近人民,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了丰饶的土壤。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