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前调解满足群众司法需求 ——凉州法院探索推行“123456”多元解纷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3-10-09 10:05:54     来源:甘肃法治报

  开栏语:前不久,省委政法委召开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诉调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会,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抓实抓细诉调对接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矛盾纠纷“倒金字塔”分布问题,尽最大努力将矛盾纠纷止于诉外、化解在诉前,切实把综治中心打造成矛盾纠纷化解的“集散地”。同时,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群众的烦心事、难心事,明确工作目标,做好基础工作,提高调解成功率,不断提升群众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矛盾纠纷认可度。

  今日起,法治甘肃网开设“诉调对接化纠纷解决群众烦心事”专栏,深入宣传报道各地各部门推进诉调对接工作的生动实践、鲜活故事和经验做法。敬请关注。

  家住凉州区双城镇某村的蔡某未曾想到,多年前自家种植的苗木会引起一场纠纷。同村的高某等三户村民也耿耿于怀,他们种植的农作物受邻近树木遮阴减产而得不到赔偿……近日,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法院双城法庭组织特邀调解员,通过“123456”多元解纷工作新模式调解了这起纠纷。

  几年前,蔡某在自家多块承包地上种植松树,本想长成之后出售,但因市场行情不好,长成的松树未售卖出去。小树苗长成了大松树,树干高大,枝叶繁茂,遮住了阳光,影响到了相邻地块庄稼生长,造成高某等三户种植的农作物减产。高某等人多次与蔡某协商,均未达成一致意见,遂向法院诉讼。

  双城法庭在收到起诉状后,了解到双方多年因此事发生矛盾,且矛盾至今仍无法化解。考虑到诉前调解的便民性,双城法庭并未直接立案,而是引导当事人通过选择诉前调解来化解矛盾纠纷。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法庭立即组织特邀调解员讨论案件,

  并前往现场勘查,详细了解案件情况后向调解员提出可行的调解建议。因双方积怨已深,诉前调解并不顺利,首次调解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调解员并未放弃,联合法庭负责人再次组织双方再次调解,最终经过整整一天的耐心释法说理,双方当事人互让一步,达成一致意见,蔡某当场向高某等三户人家给付补偿款,双方握手言和,一场因种植苗木引起的纠纷就此化解。

  “像这样的‘小’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裁判很容易。但案件虽小,背后却关系着四个家庭利益和日后的和谐相处,如果我们就案办案,很难做到案结事了。”看着四家人和和气气走出法庭,双城法庭负责人语重心长地对庭室干警说:“人民法庭作为司法为民的最前沿、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线,我们不仅要快捷高效办结案件,而且要到群众中去,加强法治引导,适度提前介入,尽量使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促进和美乡村建设”。

  近年来,凉州法院坚持“整体推进、内外并举、分层治理”的工作思路,建立诉前调解前置机制,围绕诉源治理“一条主线”把脉问诊,坚持“线上+线下”立案、调解、审理、执行“双线并行”服务群众,加强“政+法+企”三方联动做法治化优营商环境,推进“调、立、审、执”四个环节无缝衔接,通过周调度抓落实、月分析找差距、季研判强推进、半年小结再聚力、年度考核促提升的“五步工作法”层层加力,发动“法官调解+人民调解+特邀调解+行业调解+律师调解+行政调解”六方力量化解矛盾纠纷,积极探索推行“123456”多元解纷工作新模式,努力构建工作流程全贯通、业务全覆盖、机制无缝衔接大调解工作格局,形成从风险源头预防到矛盾纠纷前端解决,再到诉讼终局的多层次纠纷解决格局。

  今年1至9月,凉州法院共诉前分流案件7789件,占民商事案件的65.58%。诉前调解成功4974件,成功率63.86%,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超过100万元。调解成功后当庭履行1155件,兑现经济权益633.171万元,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法院受案数量下降、人案矛盾有效缓解的良好态势。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