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院联动助企“破茧重生”
——民乐法院办理一起大型戈壁蔬菜温室企业破产重整案纪实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萍
破产审判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2022年以来,民乐县人民法院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的企业破产审判工作思路,认真落实破产案件审理府院联动工作机制,依法履职尽责,对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种植技术最先进、节能环保程度最高的43万平方米戈壁设施蔬菜温室企业——张掖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张掖海升公司)和张掖超越发展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张掖超越公司)成功破产重整,为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负债累累企业陷入发展困境
2017年8月,张掖海升公司在张掖市民乐县生态工业园区建成投产,占地466亩,总投资4.8亿元。2018年11月,海升二期项目张掖超越公司建成投产,总投资6.8亿元,占地500亩。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果蔬种苗培育、销售,果蔬花卉的种植、储藏、销售及推广服务。公司成立以来年产高品质樱桃番茄、彩椒等产品1万多吨,年产值约3.4亿元,产品远销海内外,是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和戈壁生态农业发展的示范样板,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2021年以来,由于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一定困难,无力清偿到期债务,企业发展陷入困境。为防范金融风险,2022年4月,债权人甘肃银行、兰州银行向甘肃省民乐县人民法院提出对两公司进行破产重整的申请。
依法重整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民乐县法院收到重整申请后,经听证查明,截止到2021年年底,两公司资金严重不足,已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符合《破产法》规定的破产重整条件。该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运营、独立核算、单独管理,不存在与母公司法人人格高度混同等必须实质合并破产的因素。且该公司集成应用国际最先进的智能温室生产及节水技术,在智能化控制、生产管理等方面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前景较好,重整价值较高。依据最高法院破产审判纪要关于审慎适用实质合并破产重整程序原则,裁定受理了重整申请。
受理后立即根据主要债权人推荐申请,指定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担任该案的管理人。管理人及时接管企业开始资产及债权债务清算,同时积极协调债权人、债务人、投资人进行磋商达成战略投资协议,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重整计划草案,并经民乐县法院审查批准实施。前后用8个多月时间,完成了企业重整。
重整期间,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生产产品8000多吨,营业收入1.6亿元,当年盈利2700余万元。340多名职工工资按月及时发放,职工情绪稳定。债权人、企业、职工以及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均依法得以维护,实现“多赢”效果。
府院联动切实优化营商环境
张掖海升公司和张掖超越公司破产重整案的顺利推进,是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
案件审理中,民乐县政府与法院认真落实破产案件审理府院联动工作机制,积极组织债权人与债务人进行协调沟通,及时对职工进行政策解释与情绪安抚,主动联络引进战略投资人,为企业顺利重整做好各项保障服务工作。
经多方努力,最终引进民乐县现代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战略投资人以新增投资转股、债转股方式,与市农投公司、县农业局、财政局共同持有张掖海升公司重整后100%股权,清偿的债务总规模为3.51亿元。以增资1元及县财政实际投入取得张掖超越100%的股权,清偿的债务总规模为6.92亿元。两公司所有员工全部接受继续留用。两企业成功重整,体现了府院联动机制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促进企业优胜劣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同时,通过分期、展期付款的方式进行债权清偿,既保证了债务人有保障生产的资金持续经营,又使各类债权人的债权基本能够得到全额清偿。通过重整,化解了银行7.8亿元金融风险,清偿债务总规模10.4亿元,做到了债权人、债务人、出资人等各方利益最大化。
破茧重生有效助推乡村振兴
张掖海升和张掖超越公司成功重整后,将继续对甘肃现代特色农业和现代戈壁农业的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起到示范带动效应。
重整后的企业轻装上阵、破茧重生,利用戈壁荒滩发展设施优质蔬菜,相当于新增耕地约4千亩,将有效解决粮菜争地矛盾,有利于维护粮食安全。运用水肥一体化定时定向定量技术,将带动近10万亩露地蔬菜产业发展,年节水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1座中型水库库容,通过水权置换保障了生态用水,筑牢了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今后还将解决因生态地灾避险搬迁到当地的大量群众就业问题,引领民乐县戈壁设施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有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