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台上的她,目光坚定,从容不迫,浑身透露着干练自信。在追求公平正义的路上,她追光而来,爱较真儿、多管“闲事”、热心普法,最终成为其中一束光。
她就是郝红梅,镇原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同事身边的“女汉子”,被告人眼中的“铁面女包公”,孩子们口中的“法治副校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法官、巾帼建功标兵及扫黑除恶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荣立三等功两次。
精益求精的“司法工匠”
身为刑事法官,一纸判决能定人毁誉、断人自由,郝红梅深知肩上责任之重,她下定决心要将每一个案子办得问心无愧。为了问心无愧,郝红梅以如履薄冰的心态和慎之又慎的工匠精神,在一团乱麻中寻找真相,精准把握法条适用,于槌起槌落间,用每一份判决为公平正义背书。
2022年,一起看似普通的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让身经百战的郝红梅犯了难。被告人李某购进一批含有国家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西地那非成分“极品黑金刚超浓缩片”,向张某等人推销。张某多次采购该浓缩片并向他人零售,累计销售价款695元。
如何让李、张二人受到恰如其分的处罚。在反复研判案情基础上,郝红梅认定李、张二人行为侵害了不特定消费者权益,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不止承担刑事责任,还要承担相应民事责任,遂在判处刑罚的同时,责令二人支付十倍赔偿金6950元,并在市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
这个不偏不倚的判决,令李某、张某心服口服。
有温度的社会关系“修复师”
被告人张某与被害人李某因地界发生肢体冲突,造成李某重伤。2021年,郝红梅对该案进行了审理,张某因故意伤害罪获刑三年半。 从法律程序上来说,该案已审理结束。细心的郝红梅却从前来旁听的原、被告家人的眼神里,看到了不甘和怨恨。她意识到,如能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彻底化解矛盾,才是真正地既解法结又解心结。
郝红梅为此专程去了一趟案发地,挖掘案子背后的故事,探究各当事人的动机,顺藤摸瓜找到症结所在,极力化解双方不死不休的对立情绪。一番入情入理又贴心的话语,无不令当事人家属动容。看到时机成熟,郝红梅趁热打铁组织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将该起悬而未决的土地纠纷圆满解决。
孩子成长路上的“摆渡人”
“只是贪图小便宜,这几个学生用银行卡帮别人转账而走上犯罪道路,真是太令人痛惜。”随着审理的案子越来越多,郝红梅越发觉得事前普法的重要性。在她看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把工作重心前移,远比挽救失足青少年的意义更为重大。
办案之余,郝红梅没忘自己还是个“法治副校长”。在有关部门组织下,她带着审判团队以“送法进校园”“法治大讲堂”的形式,走进中小学校开展校园欺凌等主题普法宣讲活动,将县法院近年来审理的类案整理成法治小故事,用鲜活事例教育身边人,颇受孩子们的欢迎。
为了有针对性预防犯罪、提升未成年人自我防护意识,她还将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盗窃等未成年人常涉罪名以及性侵、猥亵儿童等罪名的法律规定、后果、作案手段等向中小学生普及,成为一批又一批青少年成长路上的“摆渡人”。(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马志国 通讯员 黄建国)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