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当法院“四个强化”推进一站式建设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23-02-13 16:40:05     来源:甘肃法制报

多元解纷服务保障群众生活

——两当法院“四个强化”推进一站式建设成效显著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萍

“民事直说+诉源治理”经验做法被写入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聚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群众高品质生活》成为全国法院一站式建设优秀改革创新成果评选活动入围作品之一,《推进“1+1+N”工作机制深化“无诉讼村”创建》被评为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百强案例。

近年来,两当县人民法院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和上级法院的精心指导下,厚植红色文化,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主动融入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四个强化”推进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政治引领凝聚治理合力

两当县将诉源治理纳入平安两当建设考评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法院主推、部门参与、基层主抓的多元解纷大格局。

对此,两当县法院主动融入党委政府社会治理大格局,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一站式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充分发挥司法在多元解纷中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统筹开展“民事直说”和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形成“民事直说+诉源治理”工作经验。

(QYE,配图 法院风采239期)多元解(19835266)-20230213164321

两当县法院在兴化乡潘家村举行民事直说说事会(2022年5月10日拍摄)。两当县法院供图

2022年,两当县法院全面贯彻落实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民事直说+诉源治理”经验。两当县平安两当建设领导小组向全县各乡镇印发《两当县推行“1+1+N”工作机制深化无诉讼村创建实施方案》,构建分层递进、源头预防、多元化解的解纷路径,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预防化解纠纷网络,为基层善治提供法治保障。

强化联调联动服务多元需求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

两当县法院把优化法院内部司法资源与借力社会解纷力量有机结合,前移纠纷预防关口,多领域推进联调联动,持续延伸基层治理“触角”,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司法需求,重构矛盾纠纷前端解决格局。

在全县121个村、社区设立法官服务站,为14个乡镇(工作站)指派1名员额法官担任法治指导员包抓乡镇,并兼任各村的法官服务站站长,编入基层网格员队伍,分别对接各乡镇的政法委员和各村的特邀调解员(法官服务站联络员),形成县法院法治指导员、乡镇政法委员、村特邀调解员上下贯通、协作配合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合力,全面排查、多元化解、诉讼断后。

2022年,两当县法院所有民商事案件,优先通过“1+1+N”机制进行诉前调解,全体员额法官积极开展诉前调解工作,成效显著。

强化法治保障筑牢善治底线

两当县法院秉承着“良法善治”的法治思维,坚持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原则,加强对多元解纷主体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强化法治保障,维护公序良俗,坚守公平正义。

建立全县创建无诉讼村特邀调解员微信群,组织参加调解业务网上集中培训6期次,举办了线下集中培训和分片培训,提高广大解纷主体的法律素质和调解能力。对委托和委派调解案件,包乡员额法官全程进行跟踪指导,确保调解协议合法有效。

制定印发《两当县人民法院多元化解工作规范》,对起诉到两当县法院的民事案件,由当事人所在地乡镇的法治指导员,主动对接属地政法委员、法官服务站联络员联合化解。对诉前达成调解协议不能立即履行的,引导双方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或出具调解书,赋予强制执行力。

两当县杨店镇夏庄村村民杨某来到杨店法庭,情绪激动地诉说其与邻居发生的地界纠纷,法庭干警首先安抚他的情绪。在详细了解事情原委后,会同杨店镇司法所工作人员、驻村干部深入杨某家中进行调解,镇、村干部和法庭干警通力协作,多元化解,将矛盾纠纷止于未诉。

强化科技赋能“云端”提速增效

厦门某科技公司多次通过在线法院向两当县法院提交诉状,起诉陇南市多家单位侵害其知识产权,要求赔偿。经双方当事人同意,纠纷被推送到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进行调解,通过在线音视频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并及时支付赔偿款,纠纷在短时间内成功化解。

近年来,两当县法院借助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努力打造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多元解纷模式,着力解决辖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外出务工人员多、知识产权案件异地管辖等诉讼难问题,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优质、便捷的解纷服务,实现了“指尖”解纷“零跑腿”。

2022年,通过在线调解平台诉前委派调解案件88件,调解成功率88.37%,调解平均时长不到7天,其中在线司法确认33件。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