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屏障
——永昌县检察院未检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何明霞
“既秉持正义严惩侵害未成年犯罪,又注重情法交融感化挽救迷途少年;既在青少年犯罪预防中创新举措,又在构建未成年人保护社会屏障中寻求突破,让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既有深度,更有温度……”近年来,永昌县人民检察院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深入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在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中深耕细作、开拓创新,探索创建“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亲情化”的未检工作模式,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司法关怀有温度
“依法维持附条件不起诉决定……”2021年以来,永昌县检察院对6名犯罪嫌疑人依法逮捕并提起公诉,对2名涉罪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对1名犯罪情节较轻的成年人不起诉,针对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监护状况,制发“督促监护令”1份。
彰显尺度、传递温度。近年来,永昌县检察院始终坚持严格执法、规范司法,落实相关政策,推动未检工作深入开展。
——做优未成年人刑事检察业务。依法严惩涉未成年人严重刑事犯罪案件,坚持“宽容而不纵容”,做到依法应当逮捕的逮捕、应当起诉的起诉。
——精准落实特殊司法政策。严格规范未成年人案件特别诉讼程序,进一步完善合适成年人到场等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办案制度,提高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效果。2021年以来,共提供法律援助6人次,开展心理疏导31次、开展社会调查18次、组织亲情会见8人次,亲职教育29次,犯罪记录封存3人。
——精准履行未检职能。以推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精细化、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建成金昌市域首个未成年人“一站式”办案救助中心,通过一站式询问取证和综合救助,加强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司法保护,避免“二次伤害”。同时,成立未成年人检察办案组,持续推进未检业务统一集中办理工作。办理涉未成年人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件3件,民事支持起诉案件1件,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件,把个案办理和能动司法有机统一,积极构建未检工作“法治化”模式。
法治教育有“密度”
“好奇吸食毒品让他走上犯罪道路……”这是永昌县检察院制作的远离毒品专题宣传短片,通过县区教育系统向县中小学推送。
“预防是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前哨,防胜于罚,我们未检检察官始终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永昌县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丁伟介绍。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为促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近年来,永昌县检察院优化司法资源、聚合社会力量,依托“法治进校园”,设立 “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巡讲,“检爱同行、共护未来”检察开放日等活动,以“模拟法庭”“刑事公诉进校园”“法治微视频”等为载体,全方位构建学生、老师、家长“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体系,将普法宣传的触角从涉罪未成年人延伸至学校、社区,以及相关公共场所,“织密”法治教育宣传网络,实现了有未成年人的地方就有法治课堂。2021年以来,开展各类型法治讲座2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2万余人。
同时,永昌县检察院坚持能动履职,与县融媒体中心达成青少年普法模块开发合作协议,在“爱永昌”APP内搭建青少年普法模块,重点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强制报告制度,以检察力量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努力为全民知法、守法、懂法贡献检察力量。
牢记检察蓝的责任,不忘检察人的情怀,以真情融入大爱,让未成年人感受到检察的温度。2021年以来,永昌县检察院联合教育、公安、卫健、消防等相关部门常态化开展校园安全联合监督检查3次、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检查2次,重点检查校园技防覆盖、教职员工入职查询、强制报告制度落实情况以及预防校园欺凌、预防性侵等相关制度的建立落实情况。针对学校及校外培训机构入职查询制度落实不到位问题,向教育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保护未成年人在校安全。
社会治理有力度
多年来,永昌县检察院主动出击,建立未检共治机制,与永昌县公安局共同建成全市首个“合适成年人库”,制定出台《关于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落实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的实施细则》,有效促进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与县教育局、县公安局会签《建立教职员工准入查询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制度实施细则》《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协作机制》,与九部门会签《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各职能单位职责,进一步筑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防护网”。
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形成保护未成年人的合力,永昌县检察院强化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治理,持续落实“一号检察建议”,针对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监督检查中发现,部分校外培训机构教师无证上岗、超范围培训、监控覆盖不全面等问题,向县依法治县委员会制发检察建议,及时督促有关职能部门履职尽责,有效遏制校外培训机构违规乱象。针对部分旅馆违规接待未成年人、部分娱乐场所违规接待未成年人并向未成年人出售含酒精饮品,校园周边商铺私自向未成年人售卖散烟等问题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3份,助推相关单位和部门依法履职尽责,形成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合力。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