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检察机关推动民事检察向精准化监督迈进

发布时间:2021-06-04 10:30:36     

  民法典颁布一年来,全省检察机关采取“12345”系列举措

  推动民事检察向精准化监督迈进

  

  民法典颁布一年来,全省检察机关民事检察部门坚持以司法办案为中心,以精准监督为指引,采取“12345”系列举措推动民事检察向精准化监督稳步迈进。2020年,在全国民事检察四项案件质量评价指标中,我省有三项达到全国中偏上水平,其中民事抗诉改变率91.78%,位列全国第七;民事再审检察 建 议 法 院 采 纳 率90.26%,位列全国第四;民事执行监督案件检察建议采纳率110.11%,位列全国第二。

  一个规定规范监督办案流程

  省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在《民事监督案件办案规程》和《会见当事人意见》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新理念新要求,重新制定了《民事监督案件办案指引》,从案件受理、案件办理、结案、卷宗归档四大方面详细指导全省民事检察部门落实精准监督理念,优化办案流程,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做到“简案快办”“繁案精办”。

  两项机制破解民事检察难题

  一体化办案机制。针对全省“倒三角”办案实际,省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建立“省市院以生效裁判结果监督为重点、基层院以民事执行监督和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监督为重点”的办案机制,形成三级检察院各有侧重、密切配合、全面履职的工作格局。

  常态化沟通机制。秉持共赢理念,与法院逐步形成以对接监督案件为主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去年,省检察院与省高级人民法院举办了民事法律领域的法检律一体化研修班;兰州、嘉峪关等地民事检察部门与同级法院相关部门联合召开交流研讨会,促进31件监督案件被法院采纳。

  三次研判打好精准监督基础

  做好对生效裁判监督案件的分析研判。省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对全省近几年办理的抗诉案件和不支持监督案件分析研判,分别形成调研报告,为全省检察机关推进精准化监督开出“药方”。

  开展对审判程序违法和执行检察监督案件的分析研判。省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对2019年、2020年全省办理的审判程序违法检察监督案件和执行检察监督案件进行了全面梳理,针对发现的9类困难问题,提出了7项改进措施。

  做好对涉及民营企业案件的分析研判。为积极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省检察院第六检察部还对2019年全省审查的321件涉民营企业民事检察监督案件逐一分析研究,形成专门调研报告,编纂了《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指引》,向全省的民营企业广泛赠阅。

  四项制度保证监督案件质效

  落实案件讨论和检察官联席会议制度。省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充分发挥案件讨论组和检察官联席会议的作用,今年以来已对35件讨论组有意见分歧或者拟提出监督意见的案件全部提交检察官联席会讨论,严把案件质量关。

  落实公开审查制度。制定民事检察监督案件公开审查办法,详细规定了公开审查的标准及程序,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当事人矛盾争议较大的民事监督案件,努力做到“应听证尽听证”,有效提高办案透明度和公信力。

  落实专家咨询制度。积极参与全国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案件专家咨询网筹建工作,向最高检报送省内专家19名。对一起双方当事人争议较大的劳动争议案件组织召开咨询专家论证会,对3件拟提请最高检抗诉的监督案件邀请咨询专家提供论证意见,充分借助“外脑”提高监督精准化水平。

  落实“件件有回复”制度。严格落实民法典关于人民权益保障的各项规定,对群众信访做到“七日内程序性回复,三个月内过程或者结果答复”。

  五项措施提升民事监督能力

  用好指导督导“业务指挥棒”。通过召开全省民事检察工作视频调度会、季度分析视频会等方式,全面部署推进民事检察工作。

  加强典型案例、优秀法律文书评选和人才库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典型案例和优秀法律文书评选,并制定出台了《甘肃省检察机关民事检察人才库管理办法(试行)》。

  积极开展岗位练兵。2020年举办了全省首届民事检察业务竞赛,为备战全国首届民事检察业务竞赛选拔储备了人才。

  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把学好民法典作为重点任务,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并根据办案需要,讲授可复制、可推广的办案方法,大力培养民事检察干警线索发现、调查核实、释法说理等多种能力。

  利用工作群和检答网开展业务学习。省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创建本省业务交流群,推送系列视频讲座20余次、学习资料50余篇;发挥检答网交流学习功能,通过检答网解答下级检察院提出的民事检察问题219个。(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甘政法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