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临洮县人民检察院派驻前川村帮扶队队长孙海全,以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诠释担当。两次驻村,他将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把法治温暖送到群众身边,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一名检察干警的为民情怀。
深耕一线,履职于微
在平凡岗位上筑牢帮扶根基
驻村帮扶,主要在“驻”,关键在“帮”。孙海全深知,只有真正沉下身去,才能找准帮扶的着力点。他的日常工作,从熟悉每一户村民、走遍每一条村道开始。
“前川村有户籍人口361户1349人,常住297户1184人,脱贫户79户289人,低保户35户93人。”孙海全说:“这些信息,已经印在我脑子里了。”
他经常与村干部一起巡查村容村貌,了解基础设施维护情况;也时常走进农户家中、田间地头,与村民拉家常、问冷暖,细致记录各家各户在就学、就医、就业等方面的具体困难和诉求。做好帮扶,常态化入户走访,确保政策应享尽享、困难及时解决。那本厚厚的民情日记,记录的不仅是百姓的急难愁盼,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细微坚守,为各项帮扶举措精准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施策,聚力增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是驻村帮扶的重要任务。孙海全始终把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深入调研,精准分析致贫原因,与工作队、村“两委”共同制定帮扶计划。立足前川村实际,他带领村民发展蒜苗产业。
“蒜苗周期短、易管理、市场行情稳,前川村的土地也适宜种植。”他说。此举成功改变了群众以往单一种植马铃薯、玉米的产业结构。他与工作队员积极宣传各类务工信息和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信息,为有意愿的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增强群众自身“造血”能力,协调落实外出务工人员劳务奖补等政策,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他还协助村干部引导农户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帮助培育庭院经济,鼓励群众参加农业保险,防范自然灾害风险,多措并举助力群众增收,接续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心系群众,鱼水情深
于急难愁盼中彰显担当
孙海全始终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与村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孙队长,你说这可咋办呀?”张老太愁容满面地找到孙海全说道。原来,老人与老伴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孙子尚幼,儿子儿媳又不在身边,连续几天的大雨,地里的蒜苗被地膜压垮,老人急得直掉眼泪。孙海全得知后,立即组织帮扶队员帮助张老太将蒜苗从地膜里放出,及时化解了老人的难题。
在群众挖蒜苗期间,主动到田间地头帮助群众挖蒜苗,群众在碾麦子的时候,主动帮助群众碾麦子,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
他还发挥检察专业优势,成功调解多起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村民杨某在挖洋芋期间,崔某故意将杨某地头的道路挖断,阻碍杨某拉洋芋的三轮车通行。孙海全主动协同村社干部和派出所民警,多次进行调解,最终成功化解纠纷,使杨某的洋芋得以顺利运出销售。他常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得放在心上,能帮到大家,我心里就高兴。”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让他与前川村村民越走越近、越处越亲。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检察干警不仅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更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真正做到了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两度驻村,初心如磐
以执着坚守诠释忠诚奉献
值得一提的是,孙海全已是第二次接受组织选派,投身驻村帮扶第一线了,他说:“第一次驻村是2017年9月,受组织委派担任峡口镇普济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队队长。从检察干警到驻村帮扶队长,身份转变,责任重大,一干就是四年。”
当组织因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再次征询他意见时,他胸怀大局、克服个人困难,毫不犹豫选择二次驻村。2022年7月,他再次深入辛店镇前川村开展帮扶工作至今。有人问他:“两次驻村苦不苦?”他笑答:“苦啥?看着大家日子越过越好,乡亲们见我就笑,比拿了荣誉还高兴。”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选择,深刻诠释了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本色,以及忠诚履职、倾情奉献的检察担当。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张晓娟)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