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岷县检察院举办“聚焦高质效·办案故事我来讲”案例分享会,来自不同业务部门的检察官依次登台,以真实案例为蓝本,分享各自的办案经验、破解难题思路以及检察履职思考,通过案例研讨碰撞思维火花、凝聚办案共识,在交流互鉴中共同提升检察履职能力。
“犯罪嫌疑人以网络为有利媒介,随意变换身份,骗取多名被害人钱财,但却对相关事实闭口不言……”岷县检察院第一检察部负责刑事案件的检察官杨英凤娓娓道来。
杨英凤详细阐述了面对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述的“零口供”案件,如何通过对在案证据抽丝剥茧,精准发现侦查环节的薄弱点和突破口,围绕构建牢固、完整的证据体系,向侦查机关提出具体、可行的补充侦查建议,引导侦查取证工作。同时,通过庭审前扎实准备,用证据、事实将犯罪嫌疑人的“谎言”一一击破,有力、有效指控犯罪。
针对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生产销售假药案,分享人田海红介绍了检察机关如何主动作为,通过细致审查证据,破解以“祖传秘方”制售的药品是否应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假药”这一刑事办案实务问题,明确无论是生产或者销售假药,均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在无任何相关从业资质、经历的条件下,仅以“祖传秘方”为由制售药品的,应结合被告人的供述、药品来源、药物成分、是否存在秘方、假药认定书、药品去向等方面综合判断予以定性。
“受理条件是一道法律关口,但绝非化解矛盾的终点防线。”检察官周维强道破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的检察“秘法”。一起婚姻登记纠纷案,案件未经过一审、再审,本不符合检察机关受理条件,但检察工作并未就此止步。周维强从检察机关如何主动作为,在查清事实、明辨是非的基础上,积极搭建当事双方沟通的桥梁,推动问题快速实质解决,既化解了争议,又避免了“程序空转”,更实现了案结事了。
检察官邢艳丽聚焦国有财产保护领域,讲述了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成功追回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案例。检察机关在履职中发现线索后,深入调查核实,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经过多方发力,欠缴企业在限定期限内足额缴纳拖欠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320余万元,有效避免了国有资产流失,以最少司法成本获得了最优治理效果。
“通过讲述身边案、典型案,提升了检察人员的业务素能和案例培育意识。”岷县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将继续秉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工作理念,以案为“鉴”,在履职中提升案例“鉴定”与“甄别”能力,以求极致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态度展现检察匠心。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孙涛 通讯员 陈文娟)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