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通讯员 张敏)近日,嘉峪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以法治副校长身份走进市第四中学,联动家校力量,构建“家校检”协同保护体系,为青少年筑牢数字安全、身心防护、法治素养三大防线。
防线一:守护“数字天空”,破解网络隐形陷阱
面对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检察官直击游戏沉迷、高额充值、免费皮肤诈骗、不良信息侵蚀等高频风险。针对家长,提出“陪伴式引导”策略:摒弃简单禁止,主动参与孩子的健康网络活动;量身定制《网络使用家规》,明确每日上网时长、内容筛选标准及个人信息保护细则;善用设备“儿童模式”与支付限额功能,从技术层面筑牢防护墙。同时,向学生传递防骗“金句”:“索要转账密码、验证码的都是骗子”“父母支付密码绝不能外泄”“遇到诱惑果断远离”,用通俗语言筑牢网络安全意识。
防线二:驱散“成长阴霾”,对校园欺凌说“不”
围绕校园欺凌这一痛点,检察官明确界定:取侮辱性外号、孤立排挤、传播谣言等“软暴力”,并非“小打小闹”,而是会对未成年人心理造成深远伤害的违法行为。现场发出倡议:学生既要学会保护自己,遭遇欺凌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和老师,更要拒绝做“旁观者”,看到欺凌行为及时向老师报告。同时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强调法律既是守护未成年人的“保护伞”,也是规范行为的“约束绳”,引导学生敬畏法律、尊重他人。
防线三:播撒“法治种子”,家长示范树标杆
“最好的法治教育在生活细节里。”检察官指出,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法治课堂。日常出行中,系好安全带、遵守交通规则,传递规则意识;与他人相处时,友善沟通、包容差异,培养同理心;使用网络时,健康上网、理性发言,树立责任观念。建议家长减少“低头刷手机”,多与孩子交流校园生活;遇到矛盾纠纷,主动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为孩子树立“遇事找法”的榜样;定期分享法治小故事,让守法、懂法、用法的理念,在孩子心中慢慢扎根。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