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这座镶嵌在河西走廊上的璀璨明珠,在漫长的岁月里,它见证了东方贸易的繁荣与文化的交融,也留存下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将这些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让它们焕发光彩、永续发展,作为检察机关我们责无旁贷。”张掖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李召文在今年4月28日召开的“守护陇原文化遗产”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推进会议上如是说。
去年以来,张掖市检察机关立足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强化府检联动机制,与市纪委机关、市监察委员会、市文物局联合印发《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协作配合办法(试行)》,着力构建同发力、同推进、同尽责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大格局。通过开展专项监督、系统巡查、重点摸排等工作,为实现文物和文化遗产有效保护、擦亮“张掖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
据了解,今年省检察院部署开展“守护陇原文化遗产”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以来,张掖检察机关共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行政公益诉讼案件23件,促进相关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监管职责,以法治力量守护中华文脉,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凝聚更多共识。
助力“长城长”
“81个国家级、6个省级、26个县级文保单位……我们统统走遍了。”临泽县检察院检察官徐品艺对境内长城遗址如数家珍。通过逐项登记、建立台账、动态监管,他们摸清了底数,但也遗憾地发现部分遗址正逐渐失去原貌。
临泽明长城历经数百年风雨,在水、风、日照、地震及人为活动影响下,本体及烽燧出现片状剥离、倒塌、裂缝、掏蚀凹进、冲沟等严重病害。低洼处墙体及烽燧更受季节性洪水威胁,随时可能坍塌,急需保护。
3月21日,临泽县检察院向相关单位及属地镇政府发出8件检察建议,要求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对西湾长城、南烟墩烽火台等重点区域进行系统保护,开展风险评估、维修加固,防止人为破坏和牲畜侵扰,并通过普法宣传引导群众参与。
2024年,邻近的高台县检察院也曾发出检察建议,推动文化和旅游局采取修复、围栏、建碑、宣传等措施,显著改善了长城保存状况,并聘请41名村民担任文物保护协管员进行常态化巡查。双方还签署了协作机制意见,共促长城保护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
2025年,高台县检察院更将“益路同行守护长城文脉”确定为公益诉讼品牌,以个案切入深挖问题,助力文保工作高质量发展。4月15日,两县检察院对检察建议整改“回头看”,相关单位均表示正通过申报资金、编制方案积极整改,部分加固维修项目已按进度完成,等待验收。
守护“非遗美”
在“丝路马都,古韵山丹”的焉支大地上,烙画、麦秆画、河西宝卷等非遗熠熠生辉。为守护这些文化瑰宝,山丹县检察院创新举措。
2024年,山丹县检察院联合县文化和旅游局在老军乡成立“传遗检察室”,开启检行协作新模式。2025年,更将“古韵山丹·传遗保护”确立为公益诉讼品牌,依托“益心为公”志愿者、观察员和文物保护员,搭建社会共治桥梁,旨在系统保护、利用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其新生机。
“传遗检察室”成立后,检察院联合相关部门深入调研,通过实地查看、走访调查、查阅史料,全面掌握县域文物古迹、非遗、传统村落、古树名木现状,绘制“区域文化遗产全貌图”,构建“点线面”结合的保护体系,为“组团式保护”“全过程监督”奠定基础。
检察力量的介入,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法治保障与信心。面对非遗传承中出现的链条断裂、资金短缺、创新不足等问题,山丹县检察院向县委、县政府呈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濒临困境亟需全社会多元治理》调研报告,并向相关部门提出检察建议,以“检察建议+调研报告”组合拳,竭力守护文化财富。
守好石窟寺
“马蹄寺石窟群安防升级能顺利开工,多亏了检察官们!”今年4月,面对回访检察官,马蹄寺石窟群文管所副所长杨斌由衷感谢。
2024年8月,肃南县检察院在专项行动中发现,这座开凿于1600多年前北凉时期、被誉为“长”在绝壁上的国家级文保单位——马蹄寺石窟群,虽经前期抢救性修复,仍面临人员不足、安防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肃南县检察院经调研并听取专家意见后,向县文旅局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增配专职文保员、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并完善数字化工程实现监控全覆盖。同时,县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班整改:为文管所增派2名专职文保员,加强金塔寺等关键点位巡查;同时积极争取353万元资金,启动安防升级改造工程,通过拆除旧设备、敷设线缆、安装新监控等措施提升安全防控能力。该工程于2024年9月底开工,计划2025年6月完工,检察院将持续跟进“回头看”。
同样作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的民乐县童子寺石窟,其开凿于北朝时期,窟内包含北魏至清共5层儒释道融合壁画,价值极高。民乐县检察院主动与文物部门磋商,凝聚共识,推动采取外部隔离、崖体加固等防护措施,并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逐步开展壁画修复保护工作,赓续历史文脉。
从长城遗址的常态化守护,到非遗的活态传承,再到石窟瑰宝的精准保护,张掖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为利剑,用法治力量守护中华文脉,让文物从“古色古香”走向“活色生香”,为文化遗产的永续发展写下生动的检察注脚。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祁忠溪 彭建华)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