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救助暖民心 安宁检察为 20 个困境家庭点亮希望之光

发布时间:2025-08-21 10:42:17     来源:法治甘肃网

“没想到事情过去快一年了,还记得来看我!”近日,司法救助对象张某某紧握着兰州市安宁区检察院回访工作人员的手,话语间满是感激。

 这份牵挂,正是该院今年以来深化司法救助工作的生动注脚——通过主动寻线索、多元施帮扶、提速保长效的系列举措,该院已办结司法救助案件20件,发放救助金41万元,为20个陷入困境的家庭点亮了生活的希望。

内外联动织密线索网

以往“等案上门”的模式,常让部分信息闭塞的困难群众错失救助机会。为破解这一痛点,安宁区检察院率先转变思路,构建起内外联动的多元化线索发现机制,让司法救助的触角主动延伸。

在内部协作上,该院强化与刑事、民事检察部门的联动,建立线索快速移交机制:只要办案人员在案件办理中发现当事人符合救助条件、存在生活困难,便第一时间将线索移交至控告申诉检察部门,确保救助程序不拖延。

 2022年5月,刑事检察部门在办理一起故意伤害案时,发现被害人曹某某因伤致残、丧失部分劳动能力,不仅医疗费未获赔偿,家庭也陷入困顿。工作人员当即移交线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检察官迅速核实情况,及时发放救助金,为曹某某解了燃眉之急。

在外部延伸上,检察官主动下沉基层“找线索”,与社区、村委会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常态化开展走访排查。通过与基层干部深谈、入户实地了解,动态掌握辖区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精准识别潜在救助对象,让需要帮助的人“一个都不落下”。

“司法+社会”构建造血体系

在安宁区检察院看来,司法救助绝非“一发了之”的资金支持,更要通过“造血式”帮扶,让受助者彻底走出困境。基于这一理念,该院构建“司法+社会”多元救助体系,为每位受助者量身定制包含经济、心理、法律、就业支持的“暖心包”。

今年5月,针对未成年被害人夕夕(化名)的救助,便是这一体系的鲜活实践。办案中,检察官不仅为夕夕发放了司法救助金,更关注到她因创伤产生的心理问题,联合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为其开展心理治疗;发现夕夕家庭存在监护缺失问题后,果断发出《督促监护令》,同时协调民政部门、村委会建立定期回访机制,筑牢家庭监护防线;此外,还积极对接教育部门,顺利解决夕夕的入学难题,并与学校沟通建立特殊关爱机制,从经济、心理、监护、教育多维度发力,全方位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优先”原则确保救助实效

为让司法温暖“快一步”抵达,安宁区检察院开通司法救助“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案件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发放”的“三优先”原则,最大限度压缩办理时间,确保救助实效。

在办理农民工豆某某受伤、追薪案件时,检察官了解到他因雇主拖欠医疗费和工资,生活已陷入困顿。该院立即启动“绿色通道”,仅用3个工作日便完成调查、审批、发放全流程,及时将救助金送到豆某某手中,保障了他的基本生活。

救助不止步,长效是关键。为避免“一救了之”,安宁区检察院建立救助效果跟踪评估机制:工作人员定期回访受助者,详细了解其生活近况、救助金使用情况、身心状态及后续困难,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帮扶措施,形成“救助启动—过程跟进—效果巩固”的完整闭环,确保司法救助真正落地生根、惠及长远。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杨丹)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