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检察+碳汇”护航生态保护

发布时间:2025-08-20 17:41:14     来源:法治甘肃网

初秋时节,漫步在武威市凉州区的检察碳汇司法保护实践基地,昔日的荒坡已披上绿装,2.3万棵新植的树木在风中摇曳。这片860余亩的修复林地,正是当地以“检察+碳汇”机制护航生态保护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凉州区将司法力量深度融入荒漠化防治与祁连山北麓生态保护,探索出一条生态治理与司法护航相辅相成的新路径,让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显坚实。

司法办案“专业化”

“刑事打击不是终点,生态修复才是关键。”这是凉州区检察院坚守的理念。

当地构建起“实践载体+工作机制+资金保障”三位一体模式,推动生态司法从“惩处”向“治理”转型。

市区联动建起的“武威检察碳汇司法保护实践基地”,不仅是全省生态司法保护的创新平台,更成功注册为碳交易项目。在这里,单个侵权人无力修复的难题被破解,分散修复的监管漏洞被堵住——被毁林地重焕生机,异地补植的树木扎根生长,784.1亩土地重披绿装,司法修复的“绿色成绩单”持续更新。

专业化办案为生态保护提供“硬支撑”。凉州区实行环资案件集中管辖、专业办理,近两年审结破坏环境资源刑事案件179件,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47件、行政公益诉讼97件,从非法采矿到盗伐林木,全方位守护生态红线。1138万元生态损害赔偿专项资金,则在严格管理下专款专用,每一分钱都化作滋养绿色的“养分”。

织密监管“防护网”

“行刑反向衔接”机制,是凉州区堵住生态监管漏洞的“关键一招”。以环资刑事案件为突破口,当地通过《关于办理非法狩猎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文件,搭建起6项协作机制,让检察院与行政机关的联动从“松散配合”变为“高效协同”。

定期推进会明确职责流程,常态化线索移送机制打通信息壁垒,证据调取办法为案件办理“开绿灯”……行政检察部门提前介入刑事案件审查起诉,参与研判、组织听证,让每一起环资案件都经得起推敲。截至目前,135件行刑反向衔接案件得到妥善处理,7份检察建议全部被采纳,110件检察意见落地见效,曾经的监管空白被彻底填补,确保“不起诉”不意味着“无人管”。

绘就生态“新图景”

融入“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建设,凉州区将“检察+碳汇”的锋芒直指生态治理难点。在源头防控上,通过16件检察建议督促整改非法占用农用地问题,推动完善12项监管机制,普法宣讲让“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的理念深入人心。

协同治理是破题关键。针对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凉州区联合多部门排查整治突出问题,压实公益林管护责任与“林长制”,让山水林田湖草沙得到系统保护。为破解跨区域治理难题,当地与祁连山自然保护局及12个相邻县区检察机关牵手,细化分工、协同发力,一张覆盖广泛的“大治理”网络悄然铺开。

如今,碳汇基地里2.62万亩新造林迎风生长,231.87万株树木构筑起绿色屏障,2024年底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0.3%,生态改善的成果触手可及。“党建引领+检察建议+基层治理”机制下,50余个示范项目落地,186人次管护义工投身生态修复,全民参与的氛围日益浓厚。而“三单闭环”机制与3次“回头看”监督,更为生态保护上了“双保险”,确保检察建议不打折扣、整改落实不走过场。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