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家门口”的检察听证会

发布时间:2025-07-25 15:44:48     来源:法治甘肃网

  当检察听证走出办案区、扎根乡村,生硬的法条便有了泥土的温度。一场开在村民“家门口”的拟不起诉案件公开听证会,既是化解邻里矛盾的减压阀,也是检察环节主动创稳的生动实践。

(wAqEY配图)一场“家门口”的检察听(42379192)-20250725154601

听证会现场。徽县检察院供图

  7月24日,徽县永宁镇综治中心院内,徽县检察院的检察官刚摆好案卷,周边村民便揣着板凳围拢过来。听证席上,人民监督员、人大代表与律师等听证员坐成一排,侦查人员捧着案卷坐在对面。30多位旁听村民中,既有当事人亲友,也有曾因地界、水路起过争执的村民。

  听证会上,承办检察官并未先念法条,而是指着案发照片说:“村里地界纠纷常见,但动手伤人就得担责。”他逐页展示伤情鉴定、和解协议,讲清“为何赔了钱还得听证”“相对不起诉不是没责任”。听证员围绕案件起因、伤情恢复、赔偿履行、关系修复等核心问题询问后,一致同意检察机关处理意见,认为该决定既守法律底线,又显司法温度,化解了积怨,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检察官趁热打铁现场普法:“乡亲们,生活磕碰绝不能‘动手’解决!故意伤害绝非简单‘打架’,轻则赔偿并受治安处罚,重则坐牢担刑责。刑事和解是化解矛盾的路径,但法律底线不容碰!”结合该案,检察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直指农村纠纷解决误区,引发强烈共鸣。

   今年以来,徽县检察院探索“听证到村+精准普法”创稳模式,将轻伤害、宅基地纠纷等乡村高发案件的听证会开到案发地,让当事人说经过、听证员讲情理、检察官释法律,既解“法结”又解“心结”,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0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晓云)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