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原夏菜理想产区,天祝县正打造1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然而,每年约16万吨尾菜被随意丢弃在田埂、路边、河岸,腐烂发臭、滋生蚊蝇,破坏生态,造成污染。菜农坦言,处理一吨尾菜要花费200多元,实在负担不起;种植大户尝试用多种方法处理也难以奏效。尾菜处理成为摆在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面前的一道难题。
面对这一难题,天祝县检察院跳出“就案办案”思维,以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为抓手,启动穿透式监督。检察官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蔬菜冷链仓库,直面问题现场,围绕尾菜污染治理精准立案8件。同时创新思路,在田间地头、冷库旁召开带泥土的公开听证会,让村民代表、企业负责人、农技专家、行政工作人员齐聚一堂,面对面摆困难、提诉求、讲技术。通过一次次交流辩论,尾菜治理痛点、堵点逐渐清晰,科学处置方向明确。
凝聚共识只是起点,推动建章立制、压实责任才是关键。2023年6月,天祝县检察院经深入调研和听证论证,向县农业农村局发出检察建议,要求完善制度、明确责任、推动技术创新与资源化利用。检察建议迅速得到回应,同年8月,县农业农村局出台相关办法,首次构建“谁产生、谁付费,专业处置、政策扶持”的尾菜治理责任链条,从制度上破解了“钱从哪里来、事由谁来办”的核心难题。
制度落地催生实践突破。在检察监督推动下,尾菜资源化利用的“天祝方案”已经成型。种植大户投资建设的日处理300吨有机肥生产线,将尾菜粉碎发酵为有机肥,2024年已处理3.2万吨。县农牧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历时四年攻关的“尾菜饲料化青贮技术”,将尾菜与秸秆科学配比,转化为优质饲料,粗蛋白含量达6.8%至11.9%,农药残留与重金属均达标。2024年,相关企业生产1万吨尾菜青贮饲料,填补当地约40万吨饲料缺口,实现“以农促牧、以牧养农”的良性循环。
在检察公益诉讼推动下,如今天祝县已建成尾菜治理长效机制和资源化利用体系,3家企业的专业化处理让流通环节尾菜综合利用率突破80%,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为当地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交上一份满意的“绿色答卷”。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