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这一特殊的日子时刻提醒着人们,荒漠化防治刻不容缓。在甘肃,被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包围的民勤县,荒漠化土地占比达88.18%,其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 民勤县检察院积极响应环保号召,以“检察蓝”守护“生态绿”,从打造千亩“检察公益生态基地”,到聘任治沙专家为“外脑”,再到构建跨区域协作网络,一系列创新举措在这片被两大沙漠夹击的土地上落地生根,为荒漠化防治注入法治动能。
“我们的职责不仅是维护法律公正,更是守护这片土地的生态未来。”民勤县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说,面对严峻的荒漠化形势,检察院深知仅靠常规手段远远不够,必须探索创新的治理模式,为此建立了“检察公益生态基地”。
今年4月初,武威市百余名检察官挥锹植绿,让这个基地正式落户。该基地涵盖200亩“生态修复林”、450亩“检察公益林”和350亩“社会实践林”。检察干警、涉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案件当事人、社区矫正对象和县域内外热心公益事业人员共同参与其中,承担起义务压沙、种植树木、生态修复、警示教育等任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治理闭环。
在提升检察监督的专业性方面,民勤县检察院也迈出了重要一步,聘任了三位长期扎根防沙治沙一线的专业人士作为特邀检察官助理。这些专业人士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在涉及荒漠化防治、退耕还林等案件办理中,提供专业咨询,协助制定生态修复方案,推动专业部门与检察机关的数据共享与协作,打破了生态案件中的专业壁垒。
为了凝聚更大的防治合力,民勤县检察院还积极构建多层次协作网络。一方面,与林草、水务、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行政机关联合签署《关于建立服务保障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建设协作机制的意见》,打造“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行刑衔接-调查取证-案件会商-生态修复”全链条治理体系;另一方面,积极推进跨区域合作,在民勤绿洲与阿拉善沙漠的交界地带,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检察院率先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通过联合巡查、线索移送、案件会商等举措,共同破解边界区域生态治理难题。去年以来,两地检察机关已联合清理违规放牧羊群600余只、骆驼70余峰,向生态环境部门移送公益诉讼线索3条,推动设立15公里生态管护联合责任区。
值得关注的是,民勤县检察院正牵头联合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右旗及甘肃凉州区、古浪县、金川区检察机关,筹备建立覆盖三大沙漠边缘的跨区域检察协作联盟。未来,六地将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实时监控生态变化,联合开展“检察公益林”共建行动,打造总长超500公里的跨省界生态治理示范带,让法治协同成为守护西北生态屏障的新引擎。
如今,在民勤绿洲边缘,一条总长380公里、总面积210万亩的“绿色长城”横亘沙海。在这道防风固沙屏障的背后,既有三代治沙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接续坚守,也凝聚着民勤县检察院以法治护航生态的不懈探索。他们通过建立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推动跨区域生态修复、构建“检察+专家”治理模式,让法律监督与生态工程同频共振,成为“人进沙退”奇迹中不可或缺的法治力量。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