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补种的树苗成活率低,现在通过碳汇基地集中管护,复绿面积已超过780亩!”夏日的祁连山下,站在武威检察碳汇司法保护实践基地的绿洲中,凉州区检察院检察官的话语里满是欣喜。这片曾经荒芜的戈壁滩,正见证着“检察+碳汇”机制如何将司法力量转化为绿色动能。
近年来,凉州区检察院立足祁连山北麓生态脆弱现状,创新“检察+碳汇”机制,将司法“利剑”化作绿色“画笔”,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碳汇交易”的增值路径,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司法样本。
类案聚办:让“沉睡资金”修复造绿
祁连山北麓的荒漠戈壁间,生态修复曾面临“个体修复难、监管成本高”的困境。环境侵权案件中,生态损害赔偿资金常“沉睡”账户,个体分散修复存在“资金闲置、技术短缺、监管缺位”等问题。
为此,凉州区检察院联合武威市检察院建成“武威检察碳汇司法保护实践基地”,开创“集中修复、聚单成多”新模式。通过统一归集生态损害赔偿资金,累计收缴1138万元,全部用于基地规模化造林。数据显示,机制运行以来,860余亩被毁林地完成原地修复,2.3万余棵树木异地补植,复绿总面积达784.1亩。
“过去赔偿款躺在账户里‘睡大觉’,现在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绿色。”干警李永强翻开资金台账介绍,生态损害赔偿专门账户的建立,让每一笔资金都精准流向修复一线。基地还引入滴灌节水、耐寒树种选育等技术,苗木成活率从45%跃升至82%,让“荒漠变绿洲”从梦想照进现实。
府检联动:织密生态监管“责任网”
祁连山区曾因非法狩猎、毁林等案件多发,生态保护压力巨大。凉州区检察院主动作为,牵头制定《生态环境资源案件协作机制》,与林草、自然资源等8个部门建立联席会议、提前介入等6项联动机制。
行政检察部门将监督关口前移,在刑事案件审查阶段同步介入,推动135件行刑反向衔接案件落地。“通过会商统一处罚标准,我们制发的110件检察意见均被采纳执行。”凉州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机制运行后,行政违法检察建议采纳率达100%,有效填补了不诉案件的监管盲区。
今年以来,联合执法行动已查处非法采砂、乱占林地案件23起,形成“司法震慑+行政监管”的立体防护网,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无处遁形。
服务大局:检察担当护航“三北”工程
紧扣“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建设目标,凉州区检察院聚焦“三北”工程等重点项目,对非法占用农用地等问题发出6份检察建议,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排查,督促乡镇落实“林长制”,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凉州区检察院与肃南、民乐两地检察机关建立共治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形成“信息共享、案件联办”格局。今年初,三地检察机关联合查处一起跨省界非法采矿案,推动修复被破坏的草原1200亩,实现祁连山北麓生态保护从“单兵作战”向“全域协同”的转变。
闭环治理:构建生态修复“长效链”
从“被动追责”到“主动修复”,凉州区检察院以荒漠化区域为核心,推动生态修复从“零散补种”向“成片治理”升级。2024年监测数据显示,全区草原植被盖度达40.3%,较往年显著提升。
为巩固治理成果,检察机关联合多部门建立“问题、整改、责任”三张清单,发动群众参与生态巡护,构建“检察监督+行政执法+社会共治”的闭环体系。“现在每个村都有护林员,发现问题随时上报。”古城镇中河村党支部书记张文杰说。
更值得关注的是,碳汇基地探索“生态修复+碳汇交易”模式,已完成首笔2000吨碳汇量交易,让生态治理不仅“添绿”,更能产生“绿色效益”,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记者手记:
夏日的祁连山脚下,新绿在戈壁中舒展,这是法治与自然共生的鲜活图景。凉州检察的“检察+碳汇”实践,既是对“生态有价、损害担责”的司法诠释,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践行。从“零散补种”到“全域复绿”,从“惩戒追责”到“碳汇增值”,这片热土不仅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检察方案”,更让生态保护从“单向守护”走向“价值循环”。780亩新绿既是生态修复的成果,更是法治力量的注脚。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