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检察机关“检察护企”专项行动成效明显办理涉企行政检察监督案件337件

发布时间:2024-12-21 15:50:08     来源:法治甘肃网

(WAqEY配图)全省检察机“检察护企”(37480013)-20241221154807

发布会现场。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摄

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12月20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推进‘检察护企’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扎实推进“检察护企”专项行动,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取得良好成效。办理涉企行政检察监督案件337件,为国家和企业挽回损失934.7万元。发布会上,省检察院还通报了“检察护企”五大典型案例。

  据介绍,全省检察机关推进“检察护企”专项行动以来,立足法律监督职能,聚焦重点任务,深化“四大检察”,全面加强对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保护,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涉企案件为载体,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为全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批捕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416件740人,起诉1004件2275人,同比上升28.97%,促进了市场公平竞争,助力营造法治营商环境。同时,加强涉企案件刑事检察监督,依法监督立案63件。

  “检察护企”五大典型案例

案例一:王某合同诈骗案

  2202年10月,王某和某县K脱水蔬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K公司”)正常履行标的额为40.94万元的脱水洋葱购销合同后,王某提出继续购买价值117.5948万元的脱水洋葱,K公司按照口头协议履行交货义务,王某将脱水洋葱装运外地出售后,拒不支付K公司货款并逃匿。报案后侦查机关以案件系经济纠纷为由不予立案,K公司申请检察机关立案监督。检察机关启动涉企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开展调查核实,对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履约能力的真实性等问题加强审查,厘清案件性质,及时纠正侦查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行为。立案侦查后,持续引导侦查机关调取王某主观故意、履约意愿和能力、辩解合理性等方面证据,构建指控犯罪证据体系。同时深入分析研判案件暴露出的蔬菜行业购销合同不规范、资金监管缺位等问题,督促监管部门开展督导检查,向行业协会制发风险提示,进一步强化协同治理。

案例二:张某某、黎某合同诈骗案

  甘肃A商贸公司与B建筑公司签订供销合同,为B公司承建工程供应建筑材料。工程完工后,B公司报案,称工程实际使用材料与报销金额之间相差143万余元。公安机关以A公司法人张某某、B公司黎某涉嫌合同诈骗罪立案侦查,并提请批准逮捕。某区检察院审查发现张某某虽有夸大建筑材料数量报账的民事欺诈行为,但对合同最终适当、全面履行没有产生实质影响,B公司未产生实际损失,二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检察机关依法监督公安机关撤销案件。为防止同类案件发生,检察机关设计并创建了“金融犯罪立(撤)案类案监督模型”,应用后发现监督线索10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立案监督案件2件。该案检察机关以借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纠纷为监督重点,严防滥用司法资源侵犯企业合法权益;运用大数据模型助力类案监督,将案件办理效果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案例三:H公司与某区行政监管部门行政争议化解案

  2021年6月,甘肃H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因项目占地需要与某区行政监管部门签署《项目征占用草原补偿协议》,后双方因缴费问题产生争议,企业向检察机关反映某区行政监管部门存在行政行为违法问题。某区检察院在办案过程中践行“穿透式”监督理念,在履职中发挥行政争议化解、优化营商环境等职能作用,针对行政监管部门重复收费、无依据违规收费的问题,深入分析行政违法成因,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行政监管部门完善项目行政审核审批工作程序,依法行政,促进诉源治理。与行政监管部门、当地政府形成工作合力,着力推动及时、高效、稳妥化解行政争议,挽回企业经济损失800余万元,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检察力量

案例四:某职业学校与任某工伤认定行政争议化解案

  某职校教练米某因病在职工宿舍死亡,人社部门作出不予认定视同工伤决定。家属经复议维持后提起诉讼,经几轮诉讼后争议仍未解决。检察机关依据检法协同化解争议机制及时介入,发现人社部门原不予认定工伤的决定存在不当。联动法院、人大代表、工商联等社会各方,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补偿协议并跟踪落实到位。同时,针对社保部门社保资金缴纳监管不到位问题发出检察建议,监督行政机关全面履职。检察机关协同各方多元化解行政争议,生动践行检察版“马锡五式工作法”,既及时解决了行民争议,也有力帮助企业走出涉法涉诉困境,实质性减少了企业“诉累”。

案例五:某区检察机关督促整治“空壳公司”虚开增值税发票偷逃税款行政公益诉讼案

  某区检察院在审查起诉叶某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一案中,发现某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存在虚构经营业务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形。针对不法分子利用商事登记便利性,注册“空壳公司”破坏经济秩序的问题,检察机关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筛查出13户企业存在欺诈登记、虚构经营业务虚开增值税发票等类似情况,向市场监管部门和税务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积极推动“行政执法+公益诉讼”双向衔接,借助人民监督员跟进监督,对涉案的13户企业依法予以处理,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对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开具发票行为的日常监管,同时督促税务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建立健全市场主体涉税经营行为监管机制,形成制度闭环,从源头有效治理“空壳公司”。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