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陇西县检察院积极探索数字检察与科技手段相融合的新路径,通过积极应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有效破解传统监督模式下线索来源单一、监督范围受限、办案效率滞后等难题,推动公益诉讼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拓宽公益诉讼案源“新视野”
近日,陇西县检察院依托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筛查出部分药品经营企业涉嫌执业药师违法“挂证”的案件线索,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零售药店执业药师“挂证”行为专项整治,为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筑牢用药安全防线。
今年以来,该院对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模型进行比对筛选、学习研判,将监督点相同的模型进行分类梳理和台账化管理,通过整合生态环保、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税务等多部门海量数据,成功应用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模型41个,发现涉及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安全生产等领域公益诉讼案件线索284条,办理公益诉讼案件41件,极大地拓宽了办案领域。
校准公益诉讼监督“瞄准镜”
10月28日,陇西县检察院组织开展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平台应用培训。技术人员从模型选择、模型运用、模型成案三个方面详细展示了模型平台的操作流程和应用技巧,帮助参训人员更好理解、掌握模型应用等工作技能,提高法律监督精准性。
该院通过应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准确发现监督点,精准确定违法主体、违法行为以及损害后果之间的逻辑关联与法律关系,明确调查方向与重点,同时运用无人机航拍和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技术等科技手段开展现场走访、勘察取证等工作,以办案过程高质效确保个案办理高质效。
绘就公益诉讼治理“同心圆”
陇西县检察院自主研发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类案监督模型》,并在最高检模型管理平台甘肃模型库上架。截至目前,全市检察机关依托该模型办理类案10余件,追缴水土保持补偿费50万余元。
类案监督模型的推广运用,有力推动水务部门与发改、住建、税务等10个部门共同建立跨部门水土保持监管协作机制,从源头上堵塞水土流失治理监管漏洞,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的公益保护大格局。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孙涛 通讯员 张佳丽)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