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灵台县检察院全面落实“检护民生”专项行动部署要求,聚焦人民群众所需、所想、所急、所盼,主动履职作为,深化司法保障,以“检”之力守护民生安康,持续做实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检护民生”服务。
抓平台建设 打造检察为民主阵地
10月30日,在灵台12309检察服务接待大厅,记者听到的是不时传来的“谢谢”的声音,看到的是当事人来时满脸怨气、走时不住道谢的情景,接待的女干警也面带笑容。
今年以来,灵台检察院优化“窗口前沿”,将12309检察服务中心和县综治中心平台对接,主动融入县域社会治理,实现与同级政法单位、政府部门贯通一体化解矛盾纠纷。健全线索移送机制,通过流程监控、质量评查、数据分析等方式加强线索审查监督和研判,提升线索移送、接收、办理、反馈效率。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点单”,12309检察服务中心“派单”,职能部门干警“接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监督员“评单”的“四单”工作模式,共接待来访74人次,化解信访66件,提供各类服务230余次。
同时,加强“未检+”联合办案组,构建融打击犯罪、监督协作、多元救助、诉源治理于一体的全链条办案、监督、保护工作模式,共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27件49人。建立“走出去+请进来”双向普法机制,为师生提供“点单式”法治教育服务,累计开展普法讲座、以案释法等各类活动200余场,受众达5000余人次。
抓民生保障 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低头不见抬头见,这次就原谅他……”近日,灵台县检察院就一起刑事申诉案到当事人赵某所在的村里举行公开听证会,赵某表示接受对方的赔礼道歉,一起邻里纠纷就此成功化解。承办检察官在办理赵某刑事申诉案时,针对赵某等当事人年老行动不便的情况,邀请人民调解员、司法所长、镇综治中心主任等人员上门听证,同时为赵某申请发放了国家司法救助金,促成双方和解。
近年来,灵台县检察机关创新“检调对接+上门听证+司法救助”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就地调处、就地化解,办理刑事和解案件46件,轻微刑事案件调解效率较适用该模式前上升25%。邀请人民监督员、村居委会干部、律师等参与公开听证,调解听证率90%以上。
同时,主动下沉对接政法委、法院、司法局,共建机制,推动执法监督与法律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作,打破“单打独斗”局面,形成化解行政争议合力。充分运用“益心为公”平台、特邀检察官助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拓展案件线索渠道,共接受线索50余条,立案47件。通过“座谈磋商+公开听证+检察建议”的方式,积极督促行政机关和乡镇政府共同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理案件11件,使7处受损历史建筑、4处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修缮。
抓诉源治理 满足群众司法新需求
为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司法救助职能,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灵台县检察院通过打造“司法救助+”工作县检察院将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创新推进“1+N”联合救助立体模式,推动司法救助“救济纾困”和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有效衔接,共向15个涉案家庭发放救助金27.5万元。在办理一起跨省司法救助案件的过程中,检察官调查发现救助对象符合民政部门临时救助条件,遂依法对曹某某家属发放10万元司法救助金,同时,积极协调当地民政部门发放了2.5万元临时救助金,做深做实司法救助这一民心工程,以实际行动传递检察温度。
今年以来,灵台检察院持续加强与法院、公安协作配合,通过线索移送、再审检察建议等多种方式推动一案多查深层次监督。在办理一起由律师造假引起的涉案标的500万元的虚假诉讼案件时,灵台检察院通过深层次监督发现审判、执行环节均有违法情形,遂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检察建议,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线索,同时向负有监管职责的县司法局发出了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均被采纳。目前,灵台检察院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治理对策建议,推动有关部门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发出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21件。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