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 守护青春——城关区检察院打击涉“两卡”电信网络犯罪护航未成年人成长路

发布时间:2024-10-25 15:20:33     来源:甘肃法治报

如今,涉“两卡”类的电信网络犯罪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突出问题之一。越来越多法律意识淡薄、从众心理强烈的青少年,在犯罪分子的欺骗与引诱下,为获取少量利益而办理多张电话卡,沦为不法分子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工具人”。近日,兰州市城关区检察机关积极探索,以数字赋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通过建立机制、搭建模型等举措,为保护未成年人、打击涉电话卡犯罪贡献了坚实力量。

一起案件

暴露治理漏洞

17岁的小康(化名)、小武(化名)与18岁的小郜(化名),在明知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情况下,为牟取非法利益,先后办理多张电话卡,并使用这些电话卡帮助诈骗人员拨打诈骗电话。这一案件引发了检察官的深入思考,经调查发现,通讯公司之间缺乏有效联动,不仅对未成年人办卡数量未加限制,被关停后仍可办卡,且司法机关与通讯公司的衔接也存在滞后性。例如,小武在被立案侦查后,竟仍能成功办理新电话卡。

多方协作

凝聚共治合力

保护未成年人是检察机关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责任。针对上述监管漏洞,今年4月30日,城关区人民检察院与城关公安分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签订《未成年人涉电话卡犯罪联动分级干预共治协议》,构建多方协作机制,汇聚长效共治合力。城关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强调:“必须及时堵住这个监管漏洞。”共治机制建立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工信部门以及三大通讯运营商定期召开座谈会,强化数据共享与交流沟通,共同预防未成年人涉电话卡犯罪,优化青少年权益保护措施。

高效治理

提升“惩防”质效

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浪潮下,城关区检察院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新路径,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以监督促治理、以“我管”促“都管”。今年5月初,该院搭建了青少年涉电话卡犯罪联动分级干预共治模型,并在甘肃省检察机关推广使用。该模型旨在破解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查证难题,及早发现并有效阻断青少年违法犯罪,充分发挥数字检察在涉电话卡犯罪治理中的作用。截至目前,通过模型数据比对,已排查出5条红色预警、10条橙色预警、559条黄色预警线索。根据不同预警情况进行分级干预,有序开展检察监督工作,持续释放模型在预防犯罪和社会治理方面的最大效能。

数字赋能

提升法律监督效能

城关区检察院依托“司法办案+综合履职”,从末端预防涉案人员再次犯罪。对于红色预警人员,进行行政公益诉讼检察监督3件6人,及时向工信部门移送青少年涉嫌电信网络诈骗类犯罪线索并发出磋商函,建议其协调通讯运营商严格限制相关人员的电话卡办理,强化青少年综合保护的紧密衔接格局。检察官认为,利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有效破解了“涉电话卡”犯罪链条化的惩治难题,实现了从孤立个案到一体打击,数据赋能推动了法律监督效能的质变。

依托“异常卡注销+普法宣教”,从中端强化干预力度。5月底,分级干预共治模型成功阻止了小亮(化名)进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截至目前,10条橙色线索共计12张异常卡均已督促注销完成。同时,针对橙色预警人员涉及学校在预防学生违法犯罪方面监督不及时、法治宣传不到位的问题,检察官分别到相关学校开展“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以身边案例对在校学生进行法治警示教育,实现未检普法宣传的“扩容增效”。

依托“跟踪帮教+社会支持体系”,从前端遏制违法犯罪苗头。检察机关联合司法社工,通过面对面普法、定期视频回访等方式,了解相关人员的生活近况及心理动态,进行实时跟踪帮教。针对涉案未成年人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缺位或不当问题,整合线下社会支持体系,依托“家庭教育指导站”“观护未成年人工作室”引入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共计16次,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可。

在打击涉“两卡”电信网络犯罪的道路上,城关区检察院将继续以数字赋能为引领,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措施,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责任编辑:李晓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