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暑期骗局 掏走你的学费
——西固检察院为准大学生送上学法反诈大礼包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杨丹
近日,西固区人民检察院“彩虹伞”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中,检察官杨世鼎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深深警醒着兰州市第二十八中学的高三毕业生。
针对高三毕业生群体,西固区检察院精心打造了暑期防诈骗法治大讲堂,联合各高中学校,借助毕业典礼、成人礼等载体,为高三毕业生送上学法反诈大礼包。
检察官注意到,每到高三毕业季的暑期,针对涉世未深的毕业生的诈骗案事件层出不穷,有的学费被骗,有的误入网贷、高利贷陷阱,有的轻信不实宣传招生而误入圈套……种种诈骗手法,让准大学生们防不胜防。
讲座中,检察官围绕近年来媒体曝光的准大学生学费被骗而猝死、自杀等案(事)件,误入“退学费”陷阱案(事)件等典型案(事)例,向学生解读诈骗案(事)件的常见骗局、一般特征、诱导话术、诈骗手段、被骗的后果等方面开展以案示警、以案镜鉴。通过对典型案(事)例的剖析,检察官精准指出,心思单纯不设防、泄露个人隐私信息、社会阅历经验缺失、遇事缺少与家长和老师的沟通、防诈骗意识淡薄、常用法律知识不足等原因,是造成准大学生成为诈骗目标的主要原因,并建议准大学生,在即将步入大学校园前,要利用暑期时间盘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补齐法律知识和防诈骗知识短板,提高辨别是非、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的能力,莫让被骗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
同时,检察官向准大学生们支妙招,共同防诈反诈。
妙招一:通过正规渠道手机安装正版国家反诈中心app,帮助过滤诈骗电话、信息;
妙招二:保护好本人和家人的身份证号、银行账号、家庭住址、工作就业等个人隐私信息,让诈骗分子无处下手;
妙招三:有就学贷款需求的,通过各大银行网点或联系就学院校、当地教育局等官方渠道咨询办理,不轻信网络宣传,不接受私营放贷机构的推销;
妙招四:对招生、就业等线上线下推介,以及包分配、高回报、先交后退费用等的宣传,切忌盲目轻信,要通过稳妥渠道查验核实;
妙招五:畅游网络,不点击、不注册、不浏览弹窗、链接、外挂的网页或二维码,谨防个人信息、账号及钱财被窃;
妙招六:遇有涉及财物支付、购物刷单、中奖、公检法等公职人员联系等疑似诈骗行为,及时与家长或相关单位沟通求证,切勿盲从盲信。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