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5”世界环境日,兰州市城关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联合公益诉讼部门开展了“办案人训诫+现场释法说理”的警示教育活动,办案人结合一起盗伐林木案的具体情况,对长期非法砍伐林木的村民进行了公开训诫、教育,通过向村民现场宣讲破坏森林资源违法案例查处情况以及保护森林资源的法律法规,加深了村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知。
今年5月9日,城关区检察院受理了一起盗伐林木案,当事人张某在未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砍伐邻村集体林地上的小叶杨70余棵,经鉴定涉案林木蓄积量约23立方米。另查明,该案中张某同村的部分村民也存在长期盗伐该集体林木的行为,造成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
城关区检察院在该案移送审查起诉前多次指派专人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一方面通过走访现场,充分掌握被砍伐林地的现状和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走访当地镇政府、村委会调查涉案人员的平时表现、家庭情况,听取村镇干部、侦查机关的意见,为高质效办理该案奠定了基础。
该案移送审查起诉后,城关区检察院针对张某因盗伐林木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联合当地相关部门督促张某以及同村违法行为人积极进行补植复绿、修复生态的准备。
“砍伐林木无小事,擅自盗伐获刑罚。此次警示训诫活动,以‘训’触动村民们对法律的敬畏,以‘诫’督促村民对责任的担当,达到了‘查处一个、教育一批、警示一片’的效果。”办案检察官说,砍伐林木要“先申请,后砍伐”,不论是自己种植的还是集体或他人所有的林木,没有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采伐手续,擅自采伐林木达到5立方米以上的,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规定,构成盗伐林木罪。森林资源是宝贵的,有效保护森林资源,防止各种形式的乱砍滥伐,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切莫因法律意识淡薄,抱有侥幸心理贪图小利而触犯法律。
近年来,城关区检察院将恢复性司法理念融入办案实践,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犯罪的同时,按 照“谁损害,谁修复”原则,督促行为人积极开展补植复绿,既给了行为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也彰显了城关检察院一贯的恢复性司法理念,实现了预防与打击犯罪、宣传与教育、生态修复的有机统一。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何鑫)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