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司法监督的“第三只眼”
——凉州区检察院创新推进“人民监督员+”工作模式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近年来,凉州区检察院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理念,创新“人民监督员+”工作模式,积极邀请人民监督员参与公开听证、检察建议研究、法律文书宣告送达、案件质量评查等工作,擦亮司法监督的“第三只眼”,让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
做实案件质量“后半篇文章”
“强化案前介入,不仅能保障人民监督员充分享有知情权、表达权,更是增强监督参与感、使命感的有效方式。”凉州区检察院民事检察部门负责人周丽娟在邀请人民监督员参与一起长达15年的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时深有感触。
凉州区检察院坚持监督程序前移,在案件调查核实阶段及时引入人民监督员制度,多次邀请人民监督员共同实地走访案件当事人、核查证据、查阅卷宗及信访材料,确保人民监督员在第一时间掌握案件原貌、全貌的基础上开展调解。T同时,研究制定《落实人民监督员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人民监督员全程参与检察办案的职责、权力、方式、程序等。2021年以来人民监督员累计参与监督办案470件次、812人次,累计收集意见建议183条,实现了“四大检察”全覆盖。该院还邀请6名人民监督员充分参与案件质量“评查+回访”各环节工作,充分发挥规范办案“啄木鸟”作用,发现办案隐患26条,以外部监督做实案件质量“后半篇文章”。
把脉问诊开良方靶向监督提质效
“人民监督员最大的优势是多元专业、社会背景下的独特视角,针对疑难复杂、社会影响大、群众关注度高的案件,邀请具有相关知识背景、行业经验的人民监督员参与案件讨论,往往能够提供精准有效的意见建议。”凉州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张军表示。
在办理张某某强制医疗案时,针对张某某是否具备解除强制医疗条件的争议点,该院同时邀请具有律师身份和医生身份的人民监督员一同前往精神病院、辖区派出所、法院了解情况。面对张某某家属先后两次提出的解除强制医疗申请,人民监督员从专业角度和实际情况出发,审慎精准提出建议。
在开展专项监督、专案讨论之前,该院还会及时组织专题培训,就案件办理情况、涉及法律知识、监督事项说明等向人民监督员详细讲解,帮助厘清案件症结、明晰监督思路。2021年以来共邀请人民监督员参加专题培训会、案件通报会32次,帮助人民监督员“把诊问脉”更准、更实、更优。
从个案参与向系统治理延伸
凉州区检察院积极构建“人民监督员+专项检察+专案小组”工作模式,通过邀请人民监督员深入参与专项监督、类案监督,鼓励引导从个案参与向系统治理延伸。在对2022年以来办理的涉银行贷款类案件进行专项监督时,该院邀请具有金融工作经历的人民监督员参与检察建议研究、公开宣告送达、警示教育等活动,在人民监督员的建议下,向3家金融机构及相关监管部门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推动健全制度机制50余项,有效填补金融系统内部存在贷款审批审慎不足、贷后检查不深入等行业漏洞。该院还尝试在多种案件、不同程序中引入人民监督员监督。
凉州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人民监督员“第三只眼”作用,创新拓展参与监督办案方式方法,以生动的检察实践全面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助推实现检察工作现代化。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