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摊位上的‘生鲜灯’不见了,肉类的新鲜程度一眼就能看出来,买着放心了。”近日,在武山县福万家超市,正在购买猪肉的群众向前来开展“回头看”的检察官及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说。
2023年4月,武山县检察院在履行公益保护职责中发现,多个超市、农贸市场普遍使用“生鲜灯”,使生鲜食品尤其是肉类制品看上去鲜亮诱人,如同打上“美颜滤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产品新鲜度的辨识,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武山县检察院决定立案开展调查,对全县农(集)贸市场、大型商超以及街边生鲜肉铺“生鲜灯”使用情况进行了摸排取证。检察官认为,虽然当时国家未对使用“生鲜灯”出台禁止性规定,但根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农贸市场照明标准值中的显色指数不应低于80,才可以还原被照物体的“本色”。农贸市场肉类经营者使用显色指数低的“生鲜灯”,影响消费者的色觉感官,误导消费者购买不新鲜的肉类产品,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随后,武山县检察院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及时开展整改工作,堵塞监管漏洞。职能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协同相关镇街在全县范围内展开集中整改,会同相关乡镇和部门开展执法检查,消除商家滥用“生鲜灯”行为。
据武山县检察院第二检察部负责人马震坤介绍,今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并于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
11月23日至27日,在该《办法》即将施行之际,武山县市场监管局邀请县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对“生鲜灯”问题整治情况进行“回头看”,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农贸市场、超市均已更换成正常照明设施,确保群众选购时看得清楚、买得放心。(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齐洪德)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