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三字诀”助力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
——嘉峪关市检察机关推动法律监督与社会治理互融互促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苗丰俊
今年以来,嘉峪关市检察机关紧盯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典范城市工作要求,专题研究部署,成立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责任,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积极能动履职,深入开展诉源治理,着力疏导社会治理痛点堵点,推动法律监督与社会治理互融互促,助力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
在“融”字上求突破
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指派18名科级以上干部担任互联共转社区网格指导员或网格员,抓实“三官一律一所”进社区工作,将90%的检察官确定对口联系基层社区,通过为群众提供法治宣传、矛盾化解、法律咨询服务等,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建立“人大代表+公益诉讼”协作配合机制,在20个社区“人大代表工作站”设立检察公益诉讼联系点,聘任30名人大代表为公益观察员,充分发挥基层人大代表深入群众、联系群众的优势,广泛收集损害社会公益、群众利益以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与基层单位的协作配合,与司法所、社区综治中心、派出所等建立健全案件线索受理移交、联席会议等机制;针对需要跨部门联动解决的矛盾纠纷,采取“实地走访+法律咨询+检察方案”的多元调处格局,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到极致。
在“深”字上做文章
始终将办案作为参与社会治理的主渠道,深入推进主动创稳行动,依法履行审查逮捕、审查起诉职能,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健全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对办案矛盾风险坚持案件化办理、法治化解决,建立刑事案件信访风险倒查机制,倒查刑事案件300余件,从事实、证据、情节等方面入手,梳理矛盾高发、易发点,采取“类案定向+个性化审查”的方式,确定以实质化解为主、再发防控为辅的化解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释法说理、公开听证、司法救助、社会帮扶等工作,确保矛盾化在当下、化在实处。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以我在诉”的情怀扎实做好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持续推进12309检察服务中心规范化运行,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信访渠道,办理群众来信来访190件次,信访事项七日内程序性回复率、三个月内办理结果答复率均达100%。深入开展重复信访专项治理,严格落实院领导包案办理首次信访案件制度,对11件刑事申诉、立案监督首次信访案件,全部由院领导包案办理,推动息诉罢访。
在“实”字上求实效
将法律监督职能向社会深层次治理领域延伸,以落实年度法律监督报告制度为契机,提出针对性工作建议,为党委、人大决策提供参考。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湿地保护、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领域问题,向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21份,得到积极整改回应,推动从源头上防范相关问题发生。将社会治理与检察为民办实事相结合,推动将“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活动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两项工作,纳入全市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坚持从小处着眼、小切口入手,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进根治欠薪专项行动,通过提起公诉、支持起诉等方式,帮助农民工追讨工资30余万元。
针对部分商超副食店销售过期食品,城市道路窨井盖、沟盖板破损移位,停车收费不规范、快递运单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提出检察建议,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脚底下等安全。将社会治理与法治宣传相结合,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创新普法方式,充分利用各类载体平台普法,全面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