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起诉为弱势群体“撑腰”
——全省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助力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专项活动成效显著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何明霞
华亭市检察院在摸排公益诉讼线索时,发现参与某工程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三年之久,遂通过支持起诉帮助19名农民工追回工资。
华亭市检察院通过支持起诉,为弱势群体依法维权“撑腰”是我省检察机关开展“支持起诉助力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专项活动的一个缩影。
为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支持起诉职能,助力弱势群体权益保护,2022年3月15日,省检察院在全省范围部署开展“支持起诉助力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专项活动,以支持起诉依法能动履职,最大限度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省检察机关共受理支持起诉案件3871件,作出支持起诉决定3425件,为3805名当事人追回各项损失达7893万余元。
完善办案机制助力弱势群体权益充分保障
经深入分析研判近三年全省支持起诉案件办理情况,2022年3月15日,省检察院决定在全省检察机关部署开展支持起诉助力弱势群体专项活动,将其作为全省民事检察亮点工作全力打造,并制定实施方案,设定目标要求,明确步骤重点,将支持起诉办案情况纳入考核,定期分析通报,并严格落实片区指导和专项包抓,派出四个小组实地督导落实,扎实稳步有序推进。
自全省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助力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专项活动开展以来,省检察院充分发挥一体化办案机制优势,健全检察机关部门协作机制,强化支持起诉跨区域民事检察部门协作,助力弱势群体权益充分保障。
嘉峪关市城区检察院民事检察官在参加跨部门检察官联席会时,发现支持起诉案件线索,积极指导刑事受害人濮某某以遭受家庭暴力请求离婚为由申请支持起诉,最终双方调解离婚,被家暴妇女权益得以保护。
武威市凉州区检察院民事部门从刑检部门获得案件线索,对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支持起诉,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会宁县人民检察院基于务工大县实际,向会宁籍农民工发出支持起诉通告,并办理多起省外、市外支持起诉案件,对符合条件的李某及时向定西市安定区检察院移送支持起诉线索,该案经支持起诉和解并履行。
加强对外协作支持起诉工作格局初步构建
全省检察机关主动加强与相关单位对接,形成支持合力,以“我管”促“都管”的支持起诉工作格局初步构建。
省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与省残联、省人社厅等单位积极对接,并联合省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与省人社厅出台《关于在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
兰州、白银、酒泉、平凉等地均联合当地公安、民政、司法等单位建立起支持起诉协作配合机制,会签相关文件。
平凉市检察机关在当地法院、司法局、人社局、妇联、残联等部门挂牌设立31个支持起诉工作室。
华池县检察院在办理郝某等五人追索劳动报酬支持起诉案件时,联合人社部门共同参与并促成和解,帮助薪资追讨到位。同时,积极与法院协调,创新办案模式,开通绿色通道,依托法院已设立的调解室和诉前调解中心,完善配合机制。
武威凉州、兰州榆中、白银景泰、酒泉玉门、甘南夏河等地法检两院均出台支持起诉协作机制办法。在法院设立了支持起诉岗并实行周值班制度,主动拓宽民事支持起诉线索来源渠道。
庆阳创新法检协作“长期关注、持续跟进、主动联系、随时反馈”四步工作法,确保服务保障“最后一公里”。
崇信县检察院办理的某支持起诉案,通过法检协作,一周内完成诉讼,帮助四人追回全部劳动报酬。
强化维权力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全省检察机关摒弃就案办案、埋头办案思维,坚持深查一层、多行一步,积极查找办案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对发现的行政监管、社会治理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依法发出检察建议。
酒泉针对办案过程中发现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问题,向玉门市人社局发出检察建议,推动玉门市政府废止了《玉门市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存改革的意见(试行)》,并重新制定出台农民工工资缴存管理办法,有力推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等相关制度的落地落实。
白银市平川区检察院在办理80名农民工劳动争议纠纷系列案中,会同用人单位和相关部门形成会议纪要,督促用人单位支付拖欠工资款105万元,同时对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依法履职并建立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类似情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此基础上,全省检察机关加大支持起诉职能宣传力度,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厂矿等地宣传支持起诉相关法律法规,讲好为民故事,用典型案例引领法治社会新风尚,进一步扩大群众知晓度,不断拓展支持起诉案源和社会影响力。
下一步,全省检察机关将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司法需求,保证支持起诉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开展,在稳数量的基础上提升办案质量,审慎拓展案件类型,不断巩固与妇联、残联、人社、司法等相关部门形成的运行良好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检察和解、调查核实、公开听证、司法救助、检察建议等多项检察职能,实现以“我管”促“都管”,真正解决弱势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助力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弱有所扶在司法层面得到切实落实。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