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救助+社会救助”为当事人撑起“暖心伞”
——渭源检察探索多元化救助机制司法为民扶困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孙涛 通讯员 王成 魏燕
今年以来,渭源县检察院协调多方力量,集众力形成多元化司法救助机制,以“司法救助+社会救助”高质效为因案致贫当事人解难纾困,以实际行动诠释检察机关司法为民、司法扶困的内涵,用“检察温度”助力平安渭源建设。
宣传前置 提高司法救助知晓率
“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重伤或者严重残疾,因案件无法侦破、已过追诉时效、加害人死亡或者没有赔偿能力,造成生活困难的,可依法申请司法救助。”渭源县检察干警在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时,向群众介绍司法救助的方式方法。
宣传前置,让群众了解司法救助的相关内容,知道在遇到什么困难情况时应寻求司法救助。为了让群众进一步了解司法救助的程序,渭源县检察院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等共同参加救助金发放,以真实案例让群众了解、体会司法救助的内涵,从而提升群众的认知度和知晓率,为应救尽救作好铺垫。
延伸触角 拓宽司法救助线索来源
渭源县检察院在强化宣传的同时,延伸触角,拓宽司法救助线索来源。控申部门注重线索收集,加强与刑事检察、刑事执行检察、民事行政检察等办案部门建立司法救助“一盘棋”格局,通过联动协作,在案件中发现线索。筛查因案致贫返贫的家庭,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当事人,告知他们拥有提出国家司法救助申请的权利,并及时将线索移送刑事申诉检察部门。
同时,加强与公安、法院、民政、妇联的沟通与衔接,组织召开“关注困难妇女群体 加强专项司法救助”座谈会,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和优势,使相关部门主动积极向检察机关移送司法救助线索。
在多渠道收集司法救助线索基础上,办案的干警会对每一宗司法救助线索进行进一步调查,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说明情况,并马上予以排除,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救助。
优化机制 集众力倾力救助解困境
渭源县检察院探索司法救助与刑事检察办案互动支持机制,强化内部协助配合,形成合力。同时,与教育、民政、人社、妇联、残联等多个部门达成“司法救助+社会救助”共识,多部门协同发力,推动形成多元化救助机制。
渭源县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在审查一起本院办理的刑事案件时,发现被害人戚某某只有一个女儿,系在校学生,未成年人。戚某某死亡后女儿成了孤儿,其叔叔担负起照顾孩子的重任,这使得本来并不富裕的家庭,更显得捉襟见肘,遂将情况向第三检察部进行了报告说明。第三检察部对孩子的生活状况实地调查,确定其符合国家司法救助规定,随即上报申请,并对其开展心理疏导。经过申请,给予国家司法救助金6万元。同时,将情况报告民政、教育部门,经审核分别对其进行救助。
据了解,2020年以来,渭源县检察院共救助16人(件),救助金额22.719万元。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