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检察建议,使昔日人人“头痛”的“煤矿垃圾”变废为宝,成为环保节能的新型材料“海绵砖”,也让煤矸石乱堆乱放的突出问题得到彻底整治,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得到根本性扭转。近年来,山丹县人民检察院坚持“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依法能动履职,主动担当作为,充分发挥检察建议督促落实作用,精准提出监督意见和改进建议,强化跟踪落实问效,让检察建议成为“祛病除根”、标本兼治、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良方,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黑色“石头记”——煤矸石污染环境之困
山丹县全县共有煤炭企业4家,年产原煤达到360万吨,其中张掖市宏能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宏能公司)是生产较大的一家煤炭企业,年生产原煤达90多万吨。煤矸石是采煤、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是在煤炭形成过程中与煤层伴生的一种含碳量较低、质地坚硬的黑灰色岩石,不但其利用价值较低,其中富含的硫化物还会对大气、水体造成污染,对农田造成破坏,严重损坏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宏能公司每年可处置煤矸石就达42万立方米,因煤矸石治理难度较大,不但让企业“谈煤色变”,也成为山丹县面临的“煤矸石之困”。
黄色“变形记”——依法履职破解污染“顽疾”
针对“煤矸石之困”,2012年9月,山丹县检察院以开展“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打响了一场治理煤矸石的“围歼战”。在摸排调查中发现,宏能公司存在煤矸石大部分在煤矸场露天堆放的问题,且煤矸石中的硫化物严重影响了周边农田质量、生态环境及群众身体健康。山丹县检察院及时立案调查并制发检察建议,承办检察官主动与环保部门、企业等共同磋商、制定整改措施,形成了治理青阳口分场煤矸石的意见,并对治理过程依法监督。督促整改后,青阳口分场煤矸石露天堆放治理工作顺利完成,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同时,检察院还同行政职能部门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常态化开展煤矸石非法占地动态巡查,有效遏制了煤矸石污染乱象,昔日的黑色煤矸石变身为被黄土覆盖的可利用土地,实现了煤矸石由“黑色”向“黄色”的转变。
绿色“发展记”——持续跟进督促源头治理
2022年4月,山丹县检察院对宏能公司露天堆放煤矸石问题进行第一次回头看,发现煤矸石场露天堆放问题和水土保持措施整改还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山丹县检察院及时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对煤矸石场隆起部位推平、重新进行覆土植草,覆土分为两层,第一层为阻隔层,防止雨水渗入矸石;第二层为覆盖层,覆天然土壤。覆土完成后结合周边生态环境情况,播撒草籽恢复植被,种植芨芨草、扁穗冰草等耐寒、耐贫瘠、抗风性好的乡土草种。2022年7月,山丹县检察院检察官再次进行回头看,宏能公司煤矸石场清理整治了违规问题,煤矸石场表面植被已经得到恢复,昔日黄土裸露的煤矸石场处处绿草茵茵。为从根源上解决煤矸石环境污染难题,在各部门的支持下,宏能公司也正式投入使用煤矸石烧结砖自动化生产线,消化煤矸石,产出“海绵砖”,实现了进厂的是“工业垃圾”,出厂的是“真金白银”的华丽转身,真正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道路,完成了从“黑”到“绿”的完美蜕变。
山丹县检察院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依法能动履职,充分利用诉前检察建议和跟进监督的方式,不但从源头上彻底保护受损公益,也推动企业依法规范运营、促进企业长久发展,让人人厌恶的“煤垃圾”变成利润丰厚的“好宝贝”,切实用检察担当为社会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添上一抹动人的“检察蓝”。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李晓云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