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履职当好企业“护航人”
——省检察院立足五个方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李晓云
近日,省检察院制定下发《甘肃省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在全省检察系统部署开展,通过依法能动履职,立足五个方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检察力量。
“四个依法严惩”打击涉企违法犯罪
依法严惩强揽工程、欺行霸市等侵犯企业正常经营的犯罪,特别是严打以暴力、威胁手段扰乱生产经营秩序的黑恶势力犯罪及由经济纠纷引发的暴力讨债、非法拘禁等犯罪,助力营造平安稳定的发展环境。
依法严惩串通投标、非法经营及侵犯企业合法利益的合同诈骗、强迫交易等犯罪,助力营造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
依法严惩行政执法人员在市场准入、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等环节索贿受赂、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助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依法严惩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等扰乱资本市场秩序犯罪,积极推动企业内部腐败问题治理,结合办案常态化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帮助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防范化解企业管理人员违法风险,助力营造规范守法的社会环境。
“四个监督重点”维护涉企司法公正
加强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监督。依托侦查监督与协作机制,及时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和不当立案、以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纠纷以及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等情形,常态化清理涉企刑事“挂案”。
加强民事检察监督。依法纠正民事诉讼、执行活动中严重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情形,特别是企业反映强烈的超期审理、虚假诉讼、恶意诉讼、违规执行等问题,依法惩治司法人员腐败问题。
加强行政检察监督。依法纠正涉企行政诉讼错误裁判,常态化开展涉企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为企业发展排忧解困。稳妥开展行政违法行为监督,依法监督纠正行政不作为、慢作为等影响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
加强公益诉讼检察监督。对涉企公益诉讼案件,通过诉前磋商、检察听证等形式,帮助涉案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引导企业依法依规经营,自觉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四个严格区分”平等保护各类企业
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准确把握刑事犯罪认定标准,把正当融资行为与非法集资犯罪、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中涉及经济纠纷与恶意侵占国有资产的界限区分开来,坚决防止把经济纠纷认定为刑事犯罪。
严格区分非法经营犯罪与违法经营行为。准确理解和适用非法经营罪中的“违反国家规定”范围,对不属于违反国家规定的禁止性行为的,不得按非法经营罪追究;审慎适用非法经营罪的兜底条款,办案中对是否认定为非法经营行为存在分歧的,应当作为 法律适用问题逐级请示。
严格区分科技创新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对于企业研发的新产品是否属于“不合格产品”难以确定的,要依法委托鉴定;对于所涉新产品与现有产品质量标准无法对应的,要通过深入调查、实质性评估等,准确认定产品属性和质量,防止简单化“对号入座”,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定罪处罚。
严格区分涉企案件中违法所得与合法财产。对于涉企犯罪案件,要准确区分个人犯罪和单位犯罪,严格界定个人财产和企业法人财产、涉案人员个人财产与家庭成员财产,防止处理犯罪所得时任意扩大范围。
“四个司法原则”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坚持依法能不捕的不捕。严格审查逮捕必要性,准确把握逮捕条件,充分考量社会危险性和替代性强制措施,审慎采取逮捕措施。
坚持依法能不诉的不诉。对犯罪情节较轻、没有造成实际损失或者损失已经挽回,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积极配合调查侦查、主动认罪认罚的,可依法作出不起诉处理,并召开案件公开听证会,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坚持依法能不羁押的尽量不羁押。加大羁押必要性审查力度,对于不符合羁押条件的,及时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羁押措施对企业的影响。
坚持依法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对涉企刑事案件在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不起诉决定或提出轻缓量刑建议等处理意见的同时,结合办案督促涉案企业作出合规承诺并积极整改落实,有效惩治预防违法犯罪,促进合规守法经营。
“四个工作力度”提升助企纾困质效
加大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力度。深入推进“四检合一”办案机制,建立检察机关知识产权案件专家咨询制度、专家辅助人参与办案制度,畅通线索快速办理通道,提升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质效。
加大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力度。加强金融、公安、审判等单位协作配合,严厉打击危害金融安全犯罪,全链条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最大限度追赃挽损,提升对企业发展环境的保护质效。
加大涉企案件律师执业权利保障力度。认真听取涉企案件辩护律师、代理律师的意见建议,鼓励律师参与企业合规改革工作,促进涉企矛盾纠纷化解,提升对企业诉讼权利的保护质效。
加大帮助企业解忧纾困力度。巩固深化“千人进万企”大调研大走访大排查活动成果,建立企业家约见检察长、检察机关领导干部挂牌督办机制,“尽我所能”帮助企业解决涉法涉诉等问题,提升对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服务质效。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