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这块“安全”招牌成色足分量重
——探寻镇原县看守所的“平安密码”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瑞军 通讯员 张隽
建所73年以来,无安全事故,无警务人员违规违纪……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代代民警接力作答,一次次交出安全答卷。今年7月底,镇原县看守所再次被公安部评定为全国一级看守所,这也是该所第18次获此殊荣。73年安全“零事故”,这里究竟有怎样的“平安密码”。
基因密码:以所为家无私奉献
“监所无小事,时时系安全”。始建于1949年的镇原县看守所,始终坚持安全是监管工作生命线的思路,赓续传承,与时俱进,一代代监所民警把“安全”二字融入血脉。
“初建时,监舍是地坑窑洞,只有2名民警。”现已年近八旬的秦得玺曾是第13任所长,说起镇原县看守所的历史,老人如数家珍。
1972年,镇原县看守所搬入位于柏山脚下的镇原县公安局。“管教民警长期吃住在单位,加班加点确保监所安全。”秦得玺介绍说,“虽然条件比较苦,可队伍很团结,都想把‘安全不出事’这个荣誉延续好。”73个春节,看守所的每任所长都和在押人员一起“守岁”。在秦得玺看来,如果监所平安有密码,那就是“以所为家、无私奉献”的基因。
73年来,镇原县看守所一代代民警的忠诚和坚守,保障了监所安全,维护了法律尊严。
管理密码:刚性制度与人文关怀并举
被子叠成有棱有角的“豆腐块”,洗漱用具摆放成一条直线……在押人员刘某清晰记得刚到看守所时的情景。他说,“干净整洁的监所、文明和气的管教民警给我很大触动,我想重新做人。”
在管教民警的指导下,刘某遵守监规、服从管理,与同监室人员共同努力、认真改造,所在监室也多次获评“文明监室”。
严格执行一日生活制度、制定监内物品摆放要求和卫生标准、创建模范监室……在监所日常管理工作中,镇原县看守所坚持刚性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走出了在押人员行为规范、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新路子。
“尊重人、关怀人、帮教人、转化人,无论对谁都要平等对待。”镇原县看守所副所长范等权说,管教民警熟知每名在押人员家庭基本情况、案件性质、诉讼阶段、思想情况和现实表现,在充分保障他们合法权益的同时,通过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再塑灵魂、重获新生。
多年来,镇原县看守所年均成功帮教转化在押人员300余名,不少在押人员出所后给民警写感谢信、送锦旗。
科技密码:传统守护和智能化建设相结合
每次巡查结束后,管教民警都会去倾听在押人员的心声。漫漫岁月,他们听到了案件证据线索,也听到了监所安全隐患所在。
与时俱进,有变有恒。为进一步保障监所安全,镇原县公安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先后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开发建设了监所系统平台,实现了全方位监控;高标准完成智慧磐石、智慧监管等系统建设,形成了智慧融入的现代监所管理模式。
据镇原县看守所所长马耀荣介绍,监所里如有突发状况,智慧监管系统会自动报警,值班民警能及时通过监控了解情况。在押人员身体不适,也可通过室内一键报警系统联系到值班民警、医务室工作人员。疫情防控期间,看守所通过设置互联网视频会见室、公安移动终端掌上会见平台,有效解决了提审、会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技’字领路,强力打造,将创新理念贯穿于每一个发展阶段中,监管工作将更公开、更透明、更公正。”镇原县看守所副所长郭铸龙说。
文化密码:人文精神和灵魂关怀并重
“敲竹板,放开言,现身说法做宣传……”镇原县看守所的这首法治宣传顺口溜,让在押人员张某感动得大哭:“我对不起爸妈,我要好好改造、重新做人。”
邀请当地书画家泼墨挥毫,把富有教化意义的名言警句、法纪礼仪寓于书画,张贴悬挂在监区文化长廊,让在押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开办书法班,让有书法特长的管教民警授课,让在押人员在一笔一画中、一点一顿间学审美、学做人;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注意发现在押人员特长,在互动中提升在押人员改造的积极性……因人施教,以文化人,力争让每名在押人员出去后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镇原县看守所民警的共同追求。
“通过文化熏陶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可以重塑一个人的价值观。”马耀荣说,“镇原是文化大县,我们采取文化宣传、文艺互动等方式,让在押人员找到‘在所如家’的感觉。”
在押人员王某因聚众斗殴入所,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后悔不已,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管教民警得知后,自掏腰包为他买了笔和本子,帮助他学习文化知识。“等出去了我会继续学习,一定要做一个文明守法的人。”王某说。
全国一级看守所、“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集体二等功……73年来,镇原县看守所满载荣誉,但全所民警并不满足于此。“新征程,新起点。我们一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秉承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和一身正气,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关心关爱在押人员,不断提升监所规范化管理水平,力求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镇原县看守所民警表示,要用实际行动让这块“安全”招牌成色更足、分量更重。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