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公安:践行主动警务当好群众“暖心人”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曹治 通讯员 杨菊艳 饶剑
近年来,康县公安把“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全面推出“3+3+3>N”融合机制,主动回应群众的关切,积极践行主动警务,全力当好服务群众的“暖心人”,解决困难的“知心人”,有效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新警务模式 职能不缺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康县公安以学促干,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继续推行“背包警务、板凳警务、田园警务”,扎实做好各项民生服务。
背包警务,“背”出警民鱼水情。康县公安聚焦平安乡村建设,率先推出“背包警务”,不仅把防诈、禁毒宣传、户籍、车管、送证上门等服务装进背包,还把社情民意装进背包,民警一步一个脚印,将群众需求送进千家万户。目前,“背包警务”作为服务群众新模式已在全省公安机关推广。
板凳警务, 落实“4个一百”。康县公安探索实施“板凳警务”,认真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持续深化“4个一百”(进百家门、认百家人、说百家事、解百家忧)活动,在开展入户走访、排摸登记的同时,主动向群众开展禁毒、禁赌、预防电信诈骗等宣传活动,不断提升群众治安防范意识。
田园警务,将警务工作搬到田间地头。康县公安主动将“管、防、宣、服”等工作搬到田间地头,深入推进“一村一辅警”工作,将“民警+警务辅助人员+义警”纳入乡村平安建设网格管理体系,借助来自社会各界的群防群治力量,全面加强村居田园治安巡查、安全防范,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健全调解机制 矛盾不上交
康县公安本着“人民至上”的原则,全面推出“金牌调解室、‘和事佬’队伍、‘半边天调解室’”,努力解决群众“急难盼愁”问题,全力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
金牌调解室,真心解民忧。康县公安先后创建“马玲调解室”“李彦调解室”等多个以民警姓名命名的矛盾纠纷调解室,民警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成功排查化解一批长达10年、20年的矛盾纠纷。
“和事佬”队伍,热心纾民困。大南峪派出所在实践中推行平安创建“和事佬”,紧紧依靠“三老”(老民警、老村干、老户长),加入到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中,全镇21个村已选任25人建成“和事佬”队伍,按照就近原则,调解矛盾纠纷,提升群众满意度。
半边天调解室,暖心促和解。云台派出所针对辖区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增多的实际,创建了一支由1+1+N(即:民警+妇女主任+女社长+女网格员+女警务助理)组成的“半边天调解室”,主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半边天调解室”工作人员高度负责的态度,心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受到群众好评。
融合治理体系 平安不出事
康县公安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治安管理,建立起“女子义警队、景区义警队、治安骑行队”等70余支群防群治队伍,将警务工作融入群众生活,让平安理念融入群众心中,全民参与、警民联动共建平安。
女子义警队,警民齐心更温暖。白杨派出所率先组建一支女子义警队,为广大师生开展护学行动,为留守家庭和独居老人带去关爱,营造温暖和谐的“人情味”。
景区义警队,警民共治促和谐。岸门口派出所广泛发动村民参与,优选12人,成立朱家沟景区义警队,协助派出所加强治安防范,开展巡逻防控、秩序维护、矛盾调解、预防宣传工作,成为朱家沟景区社会治安管理的重要补充力量,开创警民共治建设平安景区新格局。
治安骑行队,警民合力保平安。云台派出所牵头在村内组织了由爱心志愿者组成的“治安骑行队”,由民警带队,分组骑行摩托车到村社以及人员集中场所开展巡逻,确保乡村平安不出事。
近年来,康县公安通过听民声、访民意、解民忧,主动融入群众,共同探讨、共同治理,逐渐形成全民参与创建平安乡村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2012年至今,全县治安、刑事案件连续十年保持下降,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用实际行动书写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时代答卷。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