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白银市白银区看守所

发布时间:2022-08-11 15:02:12     来源:法治甘肃网

忠诚履职铸警魂 踔厉奋发谱新篇

——记“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白银市白银区看守所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 记者 龚利芳

近年来,白银市白银区看守所以“责任、规范、自律、沟通、创新、突破”为主线,全力打造“忠诚、平安、法治、文明、智慧、有为”监管,全面提升监所安全文明管理水平,连续17年未发生监所安全责任事故。

 2011年以来,该所先后被公安部监所管理局评为“全国看守所管理机制创新示范单位”“全国监管部门信息技术应用先进单位”“全国看守所管理机制创新先进单位”,被省公安厅评为“看守所管理机制创新先进单位”“全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2016年被公安部评为看守所“五化建设”成绩突出单位;2018年5月、2020年4月荣膺“全国标兵看守所”称号;2012年至2019年连续8年被公安部评为“一级看守所”;2022年5月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荣誉称号。

“我的岗位我负责,监所安全请放心”

“我的岗位我负责,监所安全请放心。”正是有了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白银区看守所才能不断进步、发展。监管队队长吴育祥一干就是15年,巡控岗的老同志牛磊除了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还充分发扬传帮带作用,用自身多年积累的经验带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业务骨干…

白银区看守所发挥好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统一思想、同心同力,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纪律作风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激发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着力锻造“四个铁一般”的监所队伍。

管教工作除了对被监管人员日常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教育。面对性格迥异、满含抵触情绪的被监管人员,该怎么办?作为白银区看守所仅有的两名女性管教之一,李蓥桦曾获全省公安监管工作优秀女管教,她抓住“满足被监管人员心理需求”这个重点,通过自学心理学课程,教育感化,让她们打开心结、尊崇法律、回归社会。

李蓥桦告诉记者:“有些人可能是从小也缺爱,或者是缺少关怀,我让他们感觉到了温暖,让他们感觉到了一种正确的引导的时候,我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近年来,白银区看守所涌现出全国公安监管部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绩突出个人吴育祥、全国公安监管部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绩突出辅警魏才攀、全省公安监管工作成绩突出个人史超、优秀女管教李蓥桦等先进典型,带动全所人员共同发力,确保监所队伍忠诚、干净、担当。

以安全管理为核心  守住安全底线不放松

白银区看守所牢固树立监所整体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底线思维,着力形成精细化、智能化和规范化有机结合的现代监管新模式。

看守所科学制定勤务运行模式,实现监所工作专业化,落实民警面对面管理在押人员,建立沟通和协调配合机制,有力提升了监所管理方式的精细化水平,圆满完成各项收押看管任务。

建立规范的医疗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建成面积100平方的医疗专区,派驻医务人员4名,实现24小时轮值。同时开辟在押人员看病就医的“绿色通道”,确保突发重大急症在押人员安全及时救治。

规范在押人员伙房管理,严格执行食物量供应标准,把好从业人员上岗关,把好食品采购验收关,把好食品贮存留样关。

安装公安监所律师身份核验系统,开通快速会见通道,完善预约会见机制,并在白银区政务网公布了会见规定、指南。建立白银区法律援助中心驻看守所工作站,由派驻值班律师提供法律援助,维护被监管人员合法权益。自2019年工作站设立以来累计为800余在押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援助服务,累计开展法律宣讲10次。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关键时刻看行动,危难时刻显担当,封闭的是空间,激发的是热情,展现的是奉献和担当。疫情期间,白银区看守所全体民辅警主动克服个人困难,以大局为重,以坚定的信念和行动,共同筑起坚强堡垒,确保了看守所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双稳定。

以创新驱动为先导  倾心打造智慧监所

白银区看守所积极借鉴外省先进管理模式、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创新推进监所管理模式。实行“一二三四五六”工作法,加强对在押人员实行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安全检查到位、跟踪管理到位、看管措施到位、信息采集到位、医疗救治到位、后勤保障到位。常抓警示监督,以案示警,全面比照自身,梳理问题,及时整改。开展经常性、多形式的全面检查,及时发现化解一批影响安全管理的问题,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白银区看守所所长高君说:“2011年以来,白银区看守所先后荣获多项荣誉称号,这得益于日益规范化的现代监管模式,得益于监所几代人的坚守与奉献。白银区看守所将以全省智慧型监所为目标,以高科技设备提升看守所管理水平、管理效能,倾心打造智慧监所。”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