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平安建设“智慧树”
——成县公安局大力推行“智治”模式保平安促发展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瑞军
近年来,成县公安局把群众满意作为平安建设的更高水平衡量标尺,深入推进信息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力推行“智治”模式,牢牢扛起“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的职责使命,实现刑事案件立案数、治安案件受案数“双下降”和群众安全感、群众满意度“双提升”的良好目标。
厚植平安建设“智慧树”
坚持“大”和“统”的导向,厚植平安建设“智慧树”,以科技赋能强化“智”的支撑。成县公安局以合成作战指挥中心为龙头,大力建设街面公共安全视频系统,通过整合接入金融场所、小区等社会视频资源,强化深度应用,夯实平安建设中“智治”的基础。
特警在街面开展治安巡逻(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通讯员 郭海滨 摄
“科技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质的飞跃,虽然感觉自己和同事更加繁忙了,但我们却切切实实品尝到‘智慧警务’带来的‘甜头’,公安机关在打击犯罪、服务群众中安上了科技的‘翅膀’。”成县公安局合成作战中心负责人陈永强表示。
与此同时,成县公安局围绕治安防控、民生需求,遵循科学规划、实事求是的原则,鼓励发动物业、社区、通讯公司、辖区派出所等多元力量积极参与,加速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在建成10个智慧安防小区基础上,主动对接发改、住建、规划等职能部门,将智慧安防小区建设要求纳入58个老旧小区改造的规划设计,目前取得突破性进展,让老旧小区居住的群众也享受上了“智治”成果。
目前,成县公安局已在全县215所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西狭颂、鸡峰山等主要景区,协调安装一键式报警器和公共安全视频设备,“智慧树”触角得到全方位延伸。
扎实用好“智慧引擎”
有了“高大上”的“智慧树”,如何使之在打击违法犯罪、服务群众当中发挥高效作用呢?
成县公安局以整合资源为基础、以大数据应用为引领、以科技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把大数据优势转化成为公安决策优势、治安优势,努力让其在社会治安防控、服务全县百姓中发挥有效作用。
“我放在小区门口的一辆新购买的电动车被盗,没想到报警后,民警借助公共安全视频仅用2个多小时就把案子破了,追回了被盗的电动车。”成县城关镇群众李先生说。
原来,一对外省夫妻来成县送完货后,因为妻子想要一台电动车代步,丈夫便“顺手牵羊”,盗窃街道边一辆电动车装上自家运货车,就在他们驾车即将驶出省界的时候,被成县公安局民警成功拦截并抓获。
电动车被盗案的迅速破获,让群众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智慧警务”带来的好处。目前,用好“智慧引擎”,服务平安大局,已经成为成县公安局党委和全体民辅警的共识。
织牢精细治理“防护网”
在城关镇万德金街智慧安防小区,群众在小区门口一眼就能看到并排建立的张彦超警务室和无人警务室。“围绕治安管控要素,我们于2020年7月在万德金街小区建成了智能门禁、高空抛物等4个安防系统,使小区的平安指数得到全面提升。”城关派出所社区民警张彦超介绍。
有了“智”的有力支撑,张彦超也通过网络互动、人文管理、上门走访、主动服务,逐步总结出一套“一张警民联系卡,线上线下联动、警企联动、矛盾纠纷调处联动,无人警务室24小时服务、特殊群体上门服务、错时预约服务、求助快速服务,进家庭、进企业、进学校、进工地、进场所”的“1345”工作法。
目前,万德金街智慧安防小区及周边发案数大幅下降,近两年时间里仅发生两起盗窃案,均利用智慧安防资源迅速破获。在服务群众方面,也体现出了智慧安防系统的优势,帮助群众找回遗失手机等物品30余件次,群众对小区及周边的治安状况非常满意。
打造应急处置“响应圈”
面对社会治安防控中显现的应急处置装备滞后、机制落后、能力欠缺等现实问题,成县公安局持续提升应急能力、补齐短板弱项。
该局筹集资金新购置50部4G对讲机、50部数字对讲机,建设车辆微卡98个,将派出所综合指挥室纳入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全力构建以“特巡警力量为轴、派出所力量为链条、快速反应点为锁”的处置链条,努力打造“闻警即动、快速响应、多点联动、高效处置”的应急处置“响应圈”,推动提高动态化社会治安驾驭能力。
与此同时,有效应对城区突发案事件、全力维护城区社会治安秩序,借助公安改革东风,探索建立快警队。快警队整合特巡警、交警、武警等治安巡防警力,组建3个机动作战单元,分别负责3个划片警务工作区域,由县公安局指挥中心同步指挥调度处警,真正将“13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落到了实处。快警队成立以来,坚持显性用警,强化屯警街面、动中备勤,利用车巡、步巡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构建适应成县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治安巡逻防控体系,群众反响良好。
“‘智慧警务’赋能,应急处置‘有底’。”成县公安局特巡警大队大队长吴卫军深切感受到,指挥调度系统软硬件水平的提升和体制机制的革新,让队员们在快速反应方面有了实实在在的支撑,再不用担心指令下达慢、派出所响应跟不上等问题了,老百姓的满意度也逐渐提升。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