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公安:立足地域优势打造文化品牌

发布时间:2022-03-02 11:00:51     来源:甘肃法制报

从历史积淀中汲取养分、在红色感召中找准方向、在科技应用中借船出海,这是庆阳市公安局推动公安文化发展的基本定位。

近年来,庆阳市公安局坚持文化育警、文化兴警、文化建警、文化强警的基本思路,立足庆阳红色圣地、农耕之源、岐黄故里、能源新都的地域优势,开拓创新,多方借力,在塑造人民警察精神、构建良好警察公共关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以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医药文化为底色的人民警察职业文化,为建设“四个铁一般”陇东铁警队伍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两种资源”

筑牢公安文化坚实根基

以漫长历史进程积淀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医药文化,形成庆阳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200多位历史文化名人,及黄河古象、周祖陵、萧关古道、秦长城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胜,为开展公安文化工作提供了丰富载体。

庆阳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境内有红色遗址240多处,为做好公安文化工作提供了红色资源。

近年来,庆阳市公安局先后邀请陇东学院、市党史办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开展“庆阳公安史专题研讨”系列活动,为公安文化建设题材、形式、内容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宝贵经验。

“三个关键”

丰富公安文化活动载体

以“党性”为主题,拧紧“总开关”,探索“主题党日+”模式,围绕“理论武装、能力提升、创先争优、奉献社会”等专题制定活动计划。市、县公安机关开通的党建网成为党史学习的重要阵地,进一步铸牢忠诚警魂。

以“忠诚”为主线,把牢“方向盘”。在清明、“七一”、烈士纪念日、“十一”等重要时段,先后组织民警到华池“南梁纪念馆”、环县“山城堡战役纪念馆”等红色遗址,开展教育系列活动40多次,让红色理念、忠诚理念成为民警的自觉行动。

以“青警”为主体,激活“动力源”。市公安局先后向青年民警赠送《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等书籍280余册,组织读书沙龙、朗读等活动12场次。利用“五四”青年节,先后组织青年民警以“无悔青春”“为警旗添彩”等为话题进行座谈交流36场次,激发青年民警立足本职、建功立业情怀。

“三个抓手”

打造公安文化特色名片

以人民警察光荣退役仪式为抓手,增强民警职业荣誉感。根据省公安厅安排,市公安局紧紧抓住民警从警10周年、20周年、30周年、40周年的特殊节点,先后组织市、县120多名特定年限、离退休民警欢聚重温入警誓词、缅怀峥嵘岁月,表达从警无悔的共同心声,进一步增强了职业荣誉感、自豪感。

以警营文艺活动为载体,激发公安队伍凝聚力。近三年来,市公安局紧扣“建党100周年”“建国70周年”“迎接二十大,忠诚保平安”等大事喜事,组织开展书画摄影展、演讲比赛、警体运动会、文艺汇演等60多场次,推动形成歌舞、说唱、书画等富有公安特色的文化品牌。

以“警营开放日”为纽带,构建和谐警民关系。2018年以来,市、县公安机关组织开展民警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62场次,帮扶贫困群众480余人,1.3万群众走进警营参观交流。

“四个突出”

确保公安文化工作创新发展

突出谋划推动。市公安局党委把公安文化和其他公安重点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推动、同督导,成立庆阳公安文联,下设写作、书画、影视、舞蹈4个专业协会,吸收会员51名,其中省级以上会员7名。研究制定了《庆阳市公安局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对人才建设、阵地建设、组织建设、对外交流、经费保障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形成公安文化工作长效机制。

突出阵地建设。紧扣省公安厅“一廊一室一屋”要求,全市公安机关共建警察书屋、警营阅览室12家,藏书达7万余册,建立文化长廊520多米。市局“警察书屋”分别被全国总工会、甘肃总工会授予全国、全省“职工书屋”荣誉称号。宁县公安局“庞国平文化工作室”被树立为“全市警营文化建设示范点”,以它为背景拍摄的专题片《马莲花开》获得省内外公安机关文艺工作者一致好评。

突出人才建设。市公安局针对公安工作专业性强,民警开展公安文化培训规模小、层级低,导致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等实际,依托全警“大练兵”,把网络技能、写作基础、书画摄影等纳入练兵主要内容。

突出载体创新。立足全市6000余名公安民辅警庞大体量,以科技应用创新的公安文化工作,搭乘上信息警务、智慧警务发展的快车。制作发布的《庆阳公安工作“十三五”回眸》《汛情即警情》《同唱一首歌永远跟党走》等微作品点击量均突破10万,推出了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警营文化作品。(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马志国通讯员杜汉平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