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微警务 服务大民生
——灵台县公安局推行“网格化”警务模式侧记
“孩子才刚上学,你们就想着离婚,别的不说,都为孩子考虑考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耐心讲道理、讲法律,一对小夫妻最终重归于好。这是近日发生在灵台县公安局中台派出所城东社区郭建军警务室的一幕。
郭建军警务室实际上是一个“临时救助站”,它融合交警、综治、城管、派出所人员,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促进综合治理,提升街面见警率、管事率。
贴在墙上的“创建五小警务 践行枫桥经验”几个蓝白相间的大字格外醒目,从“小案件”办起、从“小困难”帮起、从“小隐患”整起、从“小纠纷”调起、从“小事情”做起”,字里行间道出了社区民警日常工作。
“平时工作中,把一件件小事用心去做。别看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在老百姓心里一直都惦记着呢,把这些小事一件件落实了,老百姓自然就跟你交心了。”社区民警郭建军笑着说。
提及社区警务工作室,中台派出所负责人王灵军如数家珍:“辖区划分为11个警务区,确定专职社区民警14人,社区警务覆盖率达到100%,依托标准化警务室建设,社区民警真正能俯下身子办事、沉到社区工作,平时和群众打成一片。”
日常工作中,社区民警主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定期回访调处成效,及时总结经验收获,形成“五小警务”和化解矛盾纠纷“三步工作体系”,让民警照着“公式”去解决群众问题。王灵军略显自豪地说:“今年以来,我们成功运用这些经验做法化解矛盾纠纷300余起,其中家庭纠纷80余起,调解成功率98%以上,同比治安案件发生率降低18%,辖区未发生因矛盾纠纷激化引发的‘民转刑’案件和缠访闹访问题。”
灵台县公安局全力推行“网格化”警务模式,依托辖区实际情况,把全县划分为59个警务区,建成标准化警务室36个,评选以民警姓名命名警务室6个,将基层派出所40%以上的警力配置优化组建社区警务队,专职社区民警80%以上的时间沉在社区工作,中心社区警务室每周5天,每天8小时都有人值守、有人接待群众,并负责就近接处警,确保群众进门有人接待、矛盾纠纷有人调处、群众求助有人帮助、社情民意有人摸排、基础信息有人采集。
随着社区警务模式改革的深入推进,让警力进一步下沉、警务进一步前移,标准化警务室的建立,真正把“派出所”建在了居民家门口,把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解决在家门口,把社区治理的痛点、难点、堵点化解在第一线,密织了服务网络,缩短了服务半径,延伸了服务触角,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小锋 通讯员 王文飞 王思凡)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