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防电诈 全警打电诈
——嘉峪关警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交出优异“成绩单”
嘉峪关公安民警在社区开展反诈宣传(4月21日拍摄)。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通讯员李娜摄
今年以来,嘉峪关市公安局着力构建“全民防电诈、全社会反电诈、全警打电诈”工作格局,组建并实体化运行嘉峪关市反诈中心,切实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治理力度。截至目前,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26.2%,损失金额同比下降67.5%,破获案件43起,破案数同比上升57.5%,抓获人数同比上升62%。全市已有17.5万人注册了“金钟罩”APP程序,受保护实有人口达到62.5%。
深化打击治理 做到“三个紧抓”
抓重点、盯难点,做到打深打透。嘉峪关市公安局对现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按照每案必侦工作机制,逐一开展信息研判,重点追查资金流、信息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侦办。立足本地依法打击涉诈“黑灰产”,铲除电信网络诈骗和非法集资犯罪滋生土壤,全力推进“断卡”行动,对涉及“两卡”犯罪开展围剿式打击。
抓阵地、溯源头,及时防骗止损。嘉峪关市公安局坚持“立足本地、以防为主、以打促防”的指导思想,在预警劝阻上下功夫,规范警情处理,在“快”字上做文章,接报警情后,第一时间对涉案银行账号紧急止付,尽最大可能截留群众被骗资金,最大限度减少和挽回群众财产损失。
抓效果、强配合,强化工作合力。主动对接检察院、法院,强化配合,通过集中探讨研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相关联的涉及“黑灰产”犯罪的定罪量刑、证据固定等问题,解决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重点案件侦办及法律适用问题,强化执法指引,从重从快惩处违法犯罪,提升打击质效。
健全防范机制 强化“三个联动”
警种联动,提高反诈工作合力。针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办难度大的实际,对涉案金额、社会影响较大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挂牌攻坚,研判人员每周对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进行分析,开展信息比对、案件串并,根据不同阶段诈骗案件种类、手段、易骗对象等进行研判,及时发布打防犯罪预警通报,有效压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率。
警银联动,提升案件预防效力。加强与银行等部门的工作对接,及时通报信息,快速准确核查线索,督促各金融网点柜面工作人员办理汇款业务时提出“一问二核”工作要求,特别要核对客户所留信息是否合理,询问收款账户和收款人情况。对银行安保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敦促银行将巡查重点从大厅向ATM机区域延伸,对可疑“顾客”和可疑现象主动询问,做到防患于未然。
警民联动,强化安全防范能力。组织民警辅警下沉到辖区各街道、社区,在开展精准巡逻的同时,同步进行防范电信诈骗宣传,巡逻民警、辅警走到群众当中,一对一、面对面地解疑释惑,最大限度提升防范意识。同时,对住宅小区、沿街商铺和流动人员较多的用工单位进行宣传,提醒群众记住不听、不信、不转账、不汇款的基本信条,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提升宣传质效 营造浓厚氛围
提升反诈宣传针对性。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综合执法队伍、基层村社干部三支队伍的作用,将社区街道工作人员纳入公安反诈宣传防范队伍,与辖区银行网点、学校、企事业单位建立联动机制,发动银行工作人员、教职工兼任反诈宣传员,合力推进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宣传工作。
提升反诈宣传导向性。强化研判助力精准宣传,对辖区发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进行研判,掌握本地发案特点和趋势,并对每起诈骗受害群众及时开展回访,分析群众职业、生活习惯与被骗之间的关联性,给反诈宣传提供更多导向;倾听民意提高宣传适应性,通过入户走访、街头采访、网上问卷等方式,了解不同群体日常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和关注点,以及对于反诈宣传工作的意见建议,让反诈宣传能够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搭建本地反诈专属平台,加大“金钟罩”反诈微信小程序的推广力度,从源头上降低财产损失的风险。
提高反诈宣传专业性。在公安队伍中挖掘一批宣传经验丰富的民警组建一支专业反诈宣传队伍,制作专业度和深度兼备的反诈宣传内容;加强警媒合作力度,建立健全警媒合作机制,邀请媒体参与反诈宣传策划,打造既具有新闻属性,又有“爆点”的优质反诈宣传内容,不断拓宽反诈宣传工作的广度;开展线上线下宣传,线上微信、抖音、快手、百家号与线下进门入户、反诈宣讲等方式多管齐下、全面开花,把反诈宣传渗透到群众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首席记者 苗丰俊 通讯员 李 娜)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