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公安部决定部署开展“团圆”行动。我省公安机关依托“打拐DNA”系统,侦破拐卖儿童积案、查找失踪被拐儿童,通过积极完善父母寻找失踪儿童信息、广泛采集疑似被拐人员数据、及时组织技术比对核查、扎实开展积案攻坚等工作,全面查找失踪被拐儿童,助力早日实现家庭团圆。
6月10日上午,宕昌县公安局通过“团圆”行动,在上级公安机关的指导协助下,与浙江嘉兴警方共同努力,帮助一名被拐卖至山东、失散29年的“孩子”与家人团聚,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团圆”佳话。近日,兰州市安宁区禁毒办邀请市禁毒办、兰州市书法家协会,联合安宁区司法局、教育局在水挂庄小学开展“携手禁毒,护航青春”为主题的禁毒知识进校园活动。
幼年失散 骨肉分离无尽心酸
时间回到1992年1月9日。当天,宕昌县沙湾镇大寨村申某昌、袁某兰夫妇去沙湾镇赶集,将年仅5岁的儿子申某某(化名)独自留在家中,但二人回家后发现儿子不见踪影。儿子失踪后,父亲申某昌急忙在自家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寻找,毫无音讯,一时不知所措。闻讯赶来的妻子也发动街坊邻居在儿子经常玩耍的地方找寻,仍一无所获。
后经家属多方了解,怀疑申某某很可能被一个操河南口音、自称名叫武建英(音译)的男子(曾在申某昌家干过三天木匠活)拐骗走了。
此后的日子里,夫妻二人踏上了漫长的寻子之路。寻人启事、登报启示、电台寻亲……申某昌、袁某兰一家想了一切能想到的办法,加入寻亲组织,然而寻子之路走过了29年,就是不见儿子任何音讯。
技术助力 筑起爱心回家路
孩子失踪后,申某昌夫妇在自己想尽所有办法寻找的同时,也求助于公安机关。
接到报警后,宕昌县公安局民警随即在车站周围、重点路口等区域协助查找,也是一无所获。
虽说案件线索中断,但多年来公安机关办案民警一直未放弃,调查和追踪始终没有停歇,并采集了申某昌的血样录入打拐信息系统。
2021年“团圆”行动期间,公安机关安排专人将其母亲袁某兰和父亲申某昌DNA血样又进行了采集,并第一时间进行实验室比对。
6月1日,二人的DNA血样与失踪人员申某某在公安部“团圆”行动中进行比对,后又经DNA三联体比对,并通过进一步核查相关信息和家属描述的体貌特征、年龄等信息核查,确定了申某昌夫妇29年前走失的孩子就是目前在浙江省嘉兴生活的申某某。宕昌县公安局立即派出专案组前往浙江省进一步调查核实,在浙江警方的大力协助下,帮助其回原籍与家人团圆。
“团圆”行动 失散29载终团圆
6月10日上午,35岁的申某某在民警引领下回到了阔别近三十年的故土,在哈达铺火车站与亲人紧紧相拥,袁某兰一眼就认出儿子胳膊上的胎记,抱着儿子失声痛哭,一家人泪流满面。
这个拥抱,他们等了29年,上万个日日夜夜;这个拥抱,持续了2分多钟;这条“团圆路”,他们整整走了29年……
“千言万语无从说起,由衷感谢宕昌公安的帮助,帮我们找到了失散29年的儿子。”袁某兰激动地说。(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张芳芳 曹治)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