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区警务增一抹亮色
——记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漆天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这句话反映了古往今来人们对平安和谐的殷切期盼。
天水市公安局秦州分局北关派出所副所长漆天生,坚持以实际行动回应百姓对安居乐业的期盼,赢得居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他从警30年来,干社区警务工作就超过20年,多次立功受奖,并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赤诚付出
办好“天天必办事”
在繁杂的社区警务工作中,漆天生把办好“天天必办事”作为座右铭,每天都要处理好当天社区警务工作的点点滴滴,每周坚持在社区发布治安预警周报,每月以警民恳谈、警情通报、法治讲座等形式,向群众汇报工作,循环往复,从未间断。
张某与刘某是一墙之隔的邻居。2017年3月,刘某认为张某盖新房的地基占了他家的地方,两家互不相让,积怨渐多。 一天,张某、刘某两家因琐事发生激烈争执,一场邻里斗殴一触即发。漆天生急忙赶来劝说,并在社区干部的协助下说理讲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张某和刘某都认识到各自不理智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但就张某盖房占未占刘某家的地方,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漆天生提出走司法途径解决此事。第二天,他代刘某写好民事诉状,把双方领到秦州区人民法院,两家人心平气和地等待法院的依法判决。
“小小的一起纠纷,落在群众头上就是一座山。只有做个有心人,做到矛盾纠纷不化解,真诚沟通不停止,虽不能尽善尽美,但一定要问心无愧。”漆天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他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防止民转刑或治安案件转刑事案件300余起。
学思践悟
创新推出社区警务工作法
“在我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抱怨和责怪,只有提高、再提高,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在总结中创新、在创新中把复杂的工作简单化是我的工作习惯。”漆天生说。
经历多年的社区警务工作磨砺,漆天生创新推出“1234567”社区警务工作法——通过践行一种工匠精神;提升对社区警务化繁为简、精耕细作的两种能力;努力做到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当好组织指导员、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勤务员;紧抓基本信息大采录、基础数据大核准到位,信息化深度应用到位,矛盾纠纷大排查、安全隐患大排除到位,重点人员稳控到位,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到位,居住证办理到位;实现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从业人员、安全防范重点、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一口清”。
他的这一工作法在全市公安系统推广,促进了社区警务工作的整体提升。他制定推出的《天水市公安局秦州分局社区(驻村)民警工作规范(试行)》《社区(农村)警务工作积分制考核实施细则》等制度,成为全市公安机关社区警务工作的样板。
善谋实干
促社区治安良性循环
谈起社区警务工作的核心,漆天生说:“社区警务工作的理想成效,应该做到可防性案件减少,工作对象犯罪减少,邻里矛盾纠纷减少;中小学周边发案杜绝,越级上访案件杜绝,群体性事件杜绝。”
为有效降低发案率,漆天生从串街开始,既串起了百姓心,也编织了一张“群防群治网”。他一方面是抓住人口管理中的重点,确保底数清、情况明,管到位;另一方面是脚踏实地在辖区建好群防群治网络,突出展开三个重点巡逻,即易发案、多发案的时间段、空间段和重心段,以达到“少发案、少伤痛、少损失”的目标。
漆天生紧紧依托社区,以警力带民力,以民力补警力,警民携手,综合整治不同时段、不同阶段出现的治安问题,辖区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居民院落、临街商铺等连续5年无刑事发案,实现了社区治安秩序的良性循环。
锲而不舍
践行人民警察的初心使命
群众工作不易,锲而不舍更难。多年来,漆天生像做学问一样,耕耘着社区警务和群众工作,从中感受着工作的价值,也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快乐。
“始于起点的完美就是经典,就是标杆”是他牢固树立的理念。他善于综合分析问题、归纳解决问题。在“一标三实”工作中,他从标准地址的编制入手,和民政部门主动联系,对秦州区大街小巷此前的门牌号码编制情况进行实地走访,又多次向专家请教,在完全吃透掌握工作规范的基础上,将秦州区的城乡所有建筑物归为十类,及时研究制定了《秦州区警用标准地址操作规范》,明确了采集人、采集责任、采集能力等问题,为社区警务和“一标三实”增添了一抹亮色。
“奋斗令生活充满生机,责任让生命充满意义!”“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问苍穹何者不朽?唯忠诚永不落幕!”这是漆天生最喜爱的三句话。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漆天生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仅从政治理论、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获得新知识,而且从观念上、思维上得到新提升。他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坚持民意导向,扑下身子干实事,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警察的初心使命。(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李洋)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