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守护千里戈壁“安睦隆”
——马鬃山边境派出所为“边境之治”贡献青春力量
开展边境巡逻(4月拍摄)。
向警旗宣誓(3月29日拍摄)。
每一分热,都发一分光, 点点萤火汇成星河璀璨。
每一滴水,都来自大地, 涓涓细流滋养平安马鬃。
自1964年马鬃山边境派出所建立以来,从边防武警到移民警察,一茬又一茬 人均30岁的青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矢志报国的五四精神,用青春和热血浇灌着多民族和谐奋进之花,在甘肃的西北角上,在戈壁腹地的边境线上,他们以己之微光守护1.5万平方公里的安 康,实现了千里戈壁“安睦隆”(蒙古语,意为平安、和 睦、兴隆)。
微光是一种方向,民心所想即是警力所向
“小俞,身份证补办下来了吗?”
“俞警官,大雪又把路封了,电话也打不通,阿布(父亲)的药麻烦你们帮忙送一下。”
已是人间四月天,马鬃山却又见漫天大雪。一大早,派出所民警俞建新和同事已准备好为牧民补办的身份证件与所需药品,驱车前往荒漠深处的牧民家中走访。道路极其不便的时候,民警还担当着群众的邮递员、代购员、理发员、放牧员、医务员等多种角色。
马鬃山边境派出所位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地处甘肃省最北端,是省内唯一的边防重镇,派出所辖区面积略小于半个海南省,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但牧业人口居住分散。如何打破“地广人稀难覆盖”,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成为摆在俞建新和同事面前的一个难题。
2020年以来,俞建新和同事们将“枫桥经验”本土化,创建“八帮八解安睦隆”基层工作法,通过“线上点对点+线下面对面”的方式,线上了解情况,线下解决问题,把预防电信诈骗、草牧场纠纷、企地矛盾、环境污染、邻里纠纷等领域作为排查化解重点,按照“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原则,做到“帮学习解迷惑、帮调处解纠纷、帮疏导解积怨、帮矫正解顾虑、帮增收解困难、帮急事解燃眉、帮照料解后忧、帮联系解乡愁”。“枫桥经验”在马鬃山地区实现自律和他律、刚性和柔性、治身和治心、人力和科技的和谐统一。
目前,通过“八帮八解安睦隆”基层工作法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百余起,帮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40余个。建所以来实现辖区无一例群体性事件、无一例个人极端事件、无一例毒品案件、无一例邪教案件。
微光是一种执着,把青春献给最需要的地方
“爸爸,戈壁滩上能有什么事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家陪我?”“妈妈,我今天一直在摄像头里喊你,你怎么不答应,你这个大坏蛋。”两地分居、“云上”带娃……马鬃山边境派出所里净是这样的“臭爸爸”“坏妈妈”。
晚饭过后派出所的宿舍楼是最热闹的,站在楼道里,隔着宿舍门也能听到民警们和孩子视频通话的声音,这些警宝们最小的刚咿咿呀呀学会说话,最大的也不过小学四年级。警察爸妈们常年通过摄像头陪伴孩子的成长,孩子和家人则通过他们的讲述了解派出所里的故事。
“闺女,爸爸那天出警救火,没来得及接你的电话。”马鬃山镇没有消防救援力量,除了维护辖区治安、惩治违法犯罪,镇区如遇火情也需要派出所出警处置。“那是一个大风天”,马鬃山边境派出所副所长金永强向孩子讲到,“镇区一居民院落中因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爸爸和叔叔们携带各种消防器材不到5分钟就赶到了现场。”密集的火势和强劲的北风给民警的救援带来了极大困难,他们利用手中的工具,一边清理废墟开路,一边扑打身旁正在燃烧的明火。在全体民警和驻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大火终于被彻底扑灭。在对所有过火区域进行细致排查确认安全无患后,民警才陆续撤离。
“宝宝,妈妈昨天一直在戈壁滩里搜救被困人员,手机没信号,所以没听见你在视频里叫妈妈,那个得救的阿姨家里也有个小宝宝,和你一样,马上也要上幼儿园了。”民警胡海燕一边给孩子解释一边回忆搜救过程。随着G7高速公路和G215国道的建成使用,原本少有人问津的戈壁滩迎来了越来越多的自驾游“驴友”,戈壁腹地路况复杂,又没有通信信号,初来此地的游客极易迷失方向被困其中。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言谈背后是不愿让家人操心的“合理”解释,更是民警工作的日常。雪夜里救援、流沙里拖车、峡谷里找人,全所民警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5年来,已成功搜救各类人员46人,车辆20余台。
让人动容的故事,总有着力量的传承,更体现赤子之心的情怀。(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龚利芳 通讯员 靳文斐 胡海燕/图 )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