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王一

发布时间:2021-05-10 12:56:17     

破译案件隐藏密码的“指纹神探”

——记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王一


一枚只有1平方厘米大小的指纹,即便在电脑上放大也不过一个巴掌大小,但缠绕的密密麻麻几十圈纹路,却蕴含着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特征,经常成为破案的关键。每一个指纹都是一座隐藏无数秘密的“迷宫”,犯罪分子有可能就在“迷宫”的末端。他要做的,就是走出“迷宫”找到犯罪分子。

他,就是静宁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刑事科学技术中队指导员、警务技术三级主管、痕迹检验高级工程师王一。

痴迷于指尖,倾心于纹路。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守候追捕,没有真枪实弹的短兵相接,但每一枚指纹的背后,都关联着百姓的安宁,关联着正义的伸张。带着这种信念和责任,王一从一枚枚残缺的指纹中演绎着一个个“大海捞凶”的奇迹——近年来,他利用指纹比对破案1100余起,涉案价值近2000万元,其中命案6起,认定公安部协查命案逃犯和全国重大案件嫌疑人9人,爆炸、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八类重大案件68起……

从警23年来,王一先后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公安楷模”、“全国优秀技术人才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逐梦警营

1998年,怀揣梦想的王一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静宁县城关派出所。忙内勤、跑片蹲点、调解纠纷,很快,他就赢得了同事们的肯定。

2004年4月,王一离开了熟悉的治安岗位,踏上了全新的刑警道路。从事刑事技术工作期间,他潜心钻研业务,迅速成为刑事技术的行家里手。工作中,他既搞侦查,又兼职技术员,逐渐迷上了这些鲜活灵动的纹路和痕迹,摸索到了技术破案的一些门道,先后通过指纹鉴定系列铝合金窗框被盗案48起。随后,王一被推荐到中国刑警学院深造。此次学习,让他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指纹神探”

学成归来后,王一专门从事刑事技术工作。他对刑事技术工作的热爱,在同事们的眼中,就像得了“魔怔”一样,有时一干一个通宵,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

2014年以来,我省公安机关建成了新的刑事技术比对平台,王一抓住机遇,抽时间、挤时间,加班加点,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共计发送十几万条查询比对信息,破获全国和本省案件1100多起,涉案价值近2000万元,其中包括已漂白身份的内蒙古赤峰市2000年的命案在逃嫌疑人案件、云南玉溪2014年“重大紧急”案件、2010年西安某纺织城抢劫杀人案、2005年乌鲁木齐以投放爆炸物进行的敲诈勒索案、2009年新疆吐鲁番某小学故意杀人案、2013年兰州市价值20万元入室盗窃案等一大批重特大案件。

“现场指纹是公安机关从案件源头地获得的一种十分珍贵的现场物证,在公安办案中具有‘证据之首’的地位,物证检验鉴定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程,不得有丝毫的马虎和大意,否则就有可能办错案、抓错人。”王一说,每当看到犯罪分子受到惩处,正义得以伸张,老百姓权益得到保护,自己的信心就更足了。

不忘初心

参加工作以来,王一扎根基层一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全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他自觉投身其中,踏实做人、埋头干事,从来不办“关系案”“人情案”,保持了清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本色;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警察的要求塑造自己、淬炼自己,真正做到政治可靠、思想纯洁、作风扎实、业务精通,树立了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

这就是王一,一个刑事技术领域的智者、勇者、坚守者。他默默无闻地坚守刑侦技术工作岗位,一步一个脚印,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用无限的忠诚和无比的执着,让一起起疑案水落石出,让一个个犯罪嫌疑人落入法网,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不变初心。(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李洋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