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空而行护民生 科技砺剑筑平安
——武都公安“空中卫士”为平安建设插上科技翅膀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曹治
在武都区的街头巷尾、山林河谷间,一架架警用无人机如空中哨兵般腾空而起守护着辖区的安宁,成为武都公安科技强警的生动注脚。近年来,陇南市公安局武都分局紧扣“科技兴警”战略,通过建强体系、创新应用、实战练兵,让警用无人机在巡逻防控、应急救援、服务群众等多领域发挥实效,为平安建设插上科技翅膀。
织密“空中巡防线”
复杂地形实现全域覆盖
“以前防火季巡查林区,开车得绕大半天,现在无人机20分钟就能飞一圈。”峪河派出所民警的感慨,道出了科技赋能带来的效率变革。
针对武都区多山地、河谷的复杂地形,武都分局将无人机纳入“空地一体”防控体系,有效弥补传统巡逻盲区。在城市商圈、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无人机通过实时回传画面,与地面警力联动处置异常情况;在偏远乡村,定期空中巡防守护着治安薄弱区域,让安全“看得见、管得准”。
同时,武都分局创新“无人机+生态警务”模式,为生态环境保护注入科技力量。警航中队利用无人机,在白龙江流域构建起排污监测的“智慧天眼”,助力精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在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武都分局通过无人机协同作战,成功劝离水域危险人员50余人次,快速处置交通拥堵9起。无人机还对河道漂浮物、非法倾倒垃圾等行为实时监测,为“河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提供数据支撑。
锤炼“空中急先锋”
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在应急救援中,警用无人机凭借快速响应、灵活机动的优势,屡建奇功。今年汛期,强降雨引发河道漫堤,无人机第一时间飞抵灾区上空,回传实时画面,为精准救援提供关键信息,协助转移群众20余人。森林防火期,红外热感应设备让无人机成为林区24小时不间断的“守护者”。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一名游客带小孩在裕河游玩时不慎走散,手机信号微弱。我们操控无人机升空喊话引导,仅用半小时就完成了救援。”裕河派出所民警李根新回忆道。
目前,无人机应用已延伸至交通疏导、大型活动安保等领域,在节假日高峰时段助力交警快速疏导拥堵,在民俗节庆活动现场实现“零事故”管理。
针对城区交通拥堵,武都分局打造“无人机+交管”立体治理体系。在盘旋路、长江大道等易堵路段,无人机高峰时段巡查,回传车流数据,助力信号灯动态调优。农忙时节,无人机对马街镇等山区道路进行“空地一体”巡查,精准识别三轮车违法载人等行为,并通过空中喊话实时劝导。此外,无人机还化身“空中宣传员”,在校园周边用方言播放“一盔一带”安全提示,提升群众交通安全意识。
搭建“空中服务桥”
科技温度暖民心
武都分局坚持“科技为民”,让无人机不仅“管治安”,更“暖民心”。
“太感谢警察同志了!要不是无人机帮忙,我父亲可能还在山上受冻呢。”一位采药迷路的老人家属激动地说。民警操控无人机仅用30分钟就锁定老人位置,联动救援队安全接回。这样的暖心故事,在武都区并不鲜见,今年以来已成功找回走失人员11名。
为充分发挥无人机效能,分局组建“1+N”警航中队,配备各类型无人机24架及多种模块化设备,并定期组织飞手开展专项培训。目前,分局共有持证飞手11名,能熟练执行高空侦查、物资投送、三维建模等复杂任务。
“每一次起飞都是实战检验。”武都分局警航中队中队长张利平介绍,分局将无人机应用纳入实战考核,通过模拟警情演练不断提升飞手应急能力。今年以来,无人机战队已参与各类实战任务32次,成为基层警务不可或缺的“科技尖兵”。
科技赋能,向“空”而行。武都分局将继续深化警用无人机应用创新,推动“空中警务”与“地面防控”深度融合,以更智慧的手段、更高效的机制,为平安武都建设注入更强科技动能,让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