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山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老警官调解室”,退休老民警们以独特的“银发智慧”与“温情调解”,成为辖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一抹亮眼的“夕阳红”。
今年以来,武山县公安局充分挖掘退休老民警“政治可靠、经验丰富、群众信任”的独特优势,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矛盾纠纷化解新范式,在城关派出所创新打造“老警官调解室”特色品牌,走出了一条“银发力量+专业调解”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搭建调解“连心桥” 望闻问切解“心结”
城关派出所“老警官调解室”的核心力量,是一批群众基础好、调解经验丰富、熟知社情民意的“老党员、老民警、老干部”,利用“三老”群体优势,组建成“银发调解队”。
“老警官调解室”自成立以来,针对基层矛盾纠纷“隐蔽性强、关联面广”特点,建立了由专职民辅警负责的矛盾纠纷类警情分流工作专班,通过“日梳理、周研判、月复盘”的动态机制,滚动式排查矛盾纠纷,特别是对非重复警情,严格落实实地走访、电话回访、群众评访举措,有效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率。
走进“老警官调解室”,没有严肃的庭审氛围,更像是一间充满人情味的“中医诊室”。退休老干部、老民警凭借积累的群众工作经验,扮演着“老中医”的角色,面对前来“求诊”的矛盾纠纷当事人,通过“望”神色、“闻”陈述、“问”症结、“切”要害,以“法理情”融合破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排查预警走在先 筑牢平安第一线
“老警官调解室”并非被动等待矛盾上门,而是主动前移关口,坚持“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
老警官们利用自身“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定期深入田间地头、社区小巷走访群众,对潜在的邻里摩擦、家庭积怨、债务纠纷等不稳定因素进行“全景式”扫描和“拉网式”排查,以“拉家常”的方式贴近群众,帮助群众既解法结又解心结,实现“事后调”到“事前防”的转变。
创新推出“1+2+N调解机制”,老民警依托“懂法律、知民情”的优势,创新多方协同工作法,推动“警格+网格”深度融合,发动社区网格员、物业、志愿者等力量,构建起覆盖广泛的信息网络,形成多元共治的“大调解”格局。
“晒秋”析理明是非 对症下药祛病根
重阳节有“晒秋”习俗,晾晒丰收果实,亦寓思辨明理,而“老警官调解室”巧妙地将调解过程喻为“法治晒场”。
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老警官们引导当事人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各自诉求、证据理由一一“晾晒”在阳光下
“老警官几句话就点醒了我们,远亲不如近邻啊!”近日,一起邻里纠纷在老警官的调解下,双方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老警官们借助数十年积累的群众工作经验、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以及对法律法规的精准把握,有效防止了矛盾纠纷的升级和激化。
“老警官讲政策有力度,谈感情有温度,很多当事人一听是他们来调解,气就先消了一半。”城关派出所所长韩鸿福介绍。
同时,老警官们结合调解案例,用“方言土语”讲解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让“老警官调解室”成为传递法治温度、培育文明乡风的“微课堂”,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法治意识。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齐洪德)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