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公安岸门口派出所多维反诈课堂护航秋收季

发布时间:2025-10-22 15:38:53     来源:法治甘肃网

“猕”语反诈 “稻”路讲堂 “柳”下普法

——康县公安岸门口派出所多维反诈课堂护航秋收季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曹治

  秋风送爽,硕果盈枝,又是一年丰收忙。在人们沉浸在收获喜悦的同时,无形的风险也可能悄然逼近。为确保农民群众的“钱袋子”和丰收成果同样安稳,10月14日,康县公安局岸门口派出所创新形式,将反诈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村头树下、网络云端,用一场场“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的宣传活动,为秋收季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反诈防护墙。

“猕”语反诈:揭穿涉农补贴骗局

  在贾家坝村连绵的猕猴桃园里,果香四溢,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民警谈金虎走进果园,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反诈宣传。

  “乡亲们,咱们的猕猴桃丰收了,可要小心有人打着‘农业补贴’‘滞销帮扶’的旗号来骗钱!”民警谈金虎的声音洪亮,吸引了果农们的注意。他结合近期高发的诈骗案例,详细讲解骗子如何冒充政府工作人员或采购商,以发放补贴、高价包销为诱饵,要求农户先行支付定金、手续费或索要银行卡验证码。

  “大家记住,任何让你先掏钱的‘补贴’和‘好事’,都得打个问号,第一时间跟我们派出所核实!”民警用最朴实的语言,将反诈知识“嫁接”到丰收的喜悦中。

“稻”路讲堂:拦截虚假销售陷阱

  “52农场”金黄的稻田里,农户们正在忙碌。民警赵志刚和他的同事们没有固定讲台,他们穿梭于田埂之间,形成一个“移动反诈宣传点”。看到正在休息的农户,他们就凑上前,发放宣传单,聊聊收成,也聊聊骗局。

  “大姐,稻子今年价钱不错吧?网上要是有不认识的人出高价让你提前打款订粮,可千万别信!”赵志刚针对秋粮销售环节,重点讲解虚假收购、网络预付定金等诈骗手法。他们现场教农户如何辨别虚假的农产品交易网站和App。

  这种“走到哪讲到哪”的移动课堂宣传模式,形式灵活,覆盖面广,确保反诈宣传在广阔的田野上“不留死角”,让防范意识随着稻香飘进每一位农户的心田。

“柳”下普法:筑牢老年人防骗堤坝

  朱家沟一棵枝繁叶茂的老麻柳树下,一直是村民们茶余饭后纳凉闲聊的好去处。如今,这里成了岸门口派出所的“固定普法阵地”。秋收傍晚,民警利用大家休息的时间,搬来小板凳,开设“麻柳树下法治讲堂”。

  讲堂的重点受众是村里的老年人以及一些赋闲在家的宝妈们。民警用当地方言,结合发生在周边的真实案例,生动讲述“养老金骗局”“冒充子女意外用钱”等针对老年群体以及宝妈们的诈骗套路。他讲得绘声绘色,大家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提问互动。

  “以前总觉得骗子离我们远,听赵警官这么一讲,才知道陷阱就在身边。以后遇到陌生电话要钱,我就先找你们!”一位大娘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麻柳树下,法治的种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悄然生根发芽。

“同步”课堂:延伸反诈宣传触角

  除了线下实体课堂,岸门口派出所还充分利用线上阵地,将反诈宣传延伸到“指尖”。该所建立村级微信群,定期推送最新的诈骗手法预警、防骗口诀和趣味反诈短视频。民警在田间地头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也会及时整理成“警方提示”在线发布。

  这种“线下宣讲收集问题,线上发布巩固效果”的模式,形成了立体化的宣传网络,确保反诈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传递到每一位村民,实现了宣传时间与空间的全覆盖。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