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江畔夜色沉,秦巴山区星子稀。每天23时整,陇南市武都区阶州夜市依然热闹非凡,烟火气十足。陇南市公安局和武都分局市区两级公安特巡警、交管、派出所组成的巡逻组走过,腰间的执法记录仪闪烁微光,摩托车灯划破深夜薄雾,“咱们今天重点盯紧夜市周边小巷,还有夜间娱乐场所安全。”特警支队副支队长唐俊贵说。这是陇南公安“子时警务”启动以来,城乡深夜里常见的“藏蓝身影”。
子时,是一天中最静谧的时段,却也是群众深夜安全需求、交通隐患排查、应急求助处置的关键窗口。陇南公安立足“山地城市+河谷城镇+乡村聚落”的地域特征,以“警灯常亮、警力常在”为轴心,将“子时警务”嵌入深夜肌理,为秦巴山区筑牢安全屏障,让深夜的陇南既有“静谧之美”,更有“平安之实”。
立体巡防:山地深夜的“安全坐标”
“以前夜班下到1点,走在城郊的矿道路上总提心吊胆,现在远远能看到警车灯,踏实多了!”在成县黄渚镇矿区工作的王师傅,说起“子时警务”满是认可。
陇南多山地,部分乡镇、矿区的夜班通勤路蜿蜒狭窄,深夜安全隐患突出。对此,陇南公安针对性构建“山地巡防+定点守护”模式:在武都、文县等河谷城区,组建“步巡+车巡+视频巡”的立体队伍,重点排查夜市收摊后、KTV散场时的人流盲区;在成县、徽县的矿区周边,安排警车定点驻巡,为夜班工人开辟“平安通勤线”;在康县、两当的山区村落,动员“民警+村辅警+邻里守望员”组成摩托车巡逻队,解决山路汽车通行不便的难题。
10月上旬,礼县公安局还将“智慧眼”接入“子时警务”,通过城区200余处视频信息平台,实时关注深夜情况。“前些日子子时,系统预警某小区后门有可疑人员徘徊,我们3分钟就赶到现场,当场制止了一起盗窃未遂案。”礼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民警魏乾孔说。截至目前,陇南公安“子时警务”已使深夜街面警情同比下降 32%,群众深夜出行安全感显著提升。
精准护民:深夜场景的“暖心应答”
“孩子发烧到39度,深夜打不到车,能帮帮我们吗?”9月2日0时20分,宕昌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接到群众求助,民警迅速驾驶警车赶到居民楼下,仅用8分钟就将孩子送到医院。这样的深夜应急求助,是陇南公安“子时警务”的重点服务场景。
针对子时时段常见的“就医求助、迷路寻亲、物品遗落”等需求,陇南公安建立“1、3、5”快速响应机制:1分钟内接警登记,3分钟内调度就近警力,5分钟内抵达城区核心区域。在武都区,民警还为深夜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准备了“暖心包”,内含热水、急救药品;在文县碧口古镇,针对深夜停泊的游船游客,设置“子时警务驿站”,提供应急咨询与安全提醒。
“以前收摊到1点多,装钱的箱子总攥得紧紧的,现在民警每天都会绕过来问一句,有时候还帮我搬东西,心里特别暖。”武都区东江夜市的烧烤摊主刘大姐笑着说。陇南公安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深夜细微处,让“警察蓝”成为群众深夜里的“定心丸”。
联动共治:筑牢深夜“平安防线”
“酒吧凌晨1点闭店,要提醒顾客有序离场,避免酒后冲突;周边停车场要引导车辆规范停放,防止拥堵……”9月8日22时30分,陇南公安市区联合巡逻组组织辖区20余家深夜经营场所的负责人正在召开“子时防控碰头会”。这是陇南公安推行“警企联动、警社共治”的缩影。
为破解深夜治安防控“单打独斗”难题,陇南公安联合多部门构建共治体系: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深夜营业的餐饮、娱乐场所开展“安全体检”,重点排查消防隐患与食品安全;联合交通运输部门,在国道、省道的深夜事故多发路段,设置“警灯警示桩”,并安排交警轮岗值守;联合乡镇、社区,组建“子时平安志愿者”队伍,协助民警开展巡逻与隐患排查。
在徽县,针对深夜酒驾、飙车等违法行为,公安交管部门开展“子时专项整治”,近一个月查处酒驾12起,暂扣违规车辆8辆;在西和县,通过“警社联动”,成功调解深夜邻里噪音纠纷、家庭矛盾等 17起。“单靠民警巡逻不够,只有大家一起参与,才能让深夜的平安‘无死角’。”徽县公安局交管大队民警赵镭说。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